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的临床研究
(2022-08-14 18:59:52)
标签:
365 |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脑梗死病患使用养血清脑颗粒后的治疗效果和治疗过程中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探索养血清脑颗粒对改良脑部血液流变学的效果和在脑部疾病的治疗中的功效。
方法:本文实验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筛选在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进入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脑梗死病人80例,用检测仪器采用以FASCO-3010B型全自动血液流变快速检测仪,SPA4型多功能血小板聚集仪。抽5毫升血倒入肝素钠真空采血管中,倒置混匀3-5次,血标本在2h内完成检查。检测指标:红细胞压积(HCT)、全血粘度(高低切)、血沉等17项。
第二部分即在第一部分中的探究目标,以随机抽取的方法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病患一律进行吸氧、抗炎、抗血小板、保持均衡的水电解质、抗脑水肿等常规综合治疗,两组采用的药物类别、分量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实验组还加入了养血清脑颗粒。对比两组临床效用、治疗过程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数值、Barlhel指数(BI)及血液流变学目标数值变动状况。
结果:实验组在全血粘度检测中高切、中切、低切指标分别为4.68±0.82、5.97±0.77、11.93±1.41,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在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等功能目标数值均比对照组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养血清脑颗粒疗效实验中,实验组显效率为27.5%,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的对应百分比分别为22.5%;87.5%。两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对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诊疗前NIHSS数值,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诊疗前NIHSS数值,诊疗后的分值有了显著的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诊疗后NIHSS数值显著下降,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诊疗前血液流变学目标数值(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等)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诊疗后这些目标数值均较诊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诊疗后的两组上述指标,对照组均明显更高,二组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差异。
结论:导致脑梗死病症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和血粘度的提升。由此可知,为了更好预防脑梗死和早期治疗脑梗死病症的发生,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患应按期检测血液流变学,查看血液粘度的动态状况。养血清脑颗粒诊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功效已经确定,可使病患血黏度下降,使缺血性神经组织得到保护,促使神经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