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腮腺炎208例疗效观察

(2022-05-04 12:07:33)
标签:

365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腮腺炎208例疗效观察
刘翠兰
作者单位: 034100 山西省原平市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儿科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腮腺炎,慢性
【中图分类号】 R 2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 3296(2010)08- 0061- 01
  慢性腮腺炎以儿童多见,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逆行感染腮腺导管所引起,以数月乃至数年腮腺部位肿胀疼痛反复发作,口内常有臭味和腮腺导管开口处有涎液溢出为主要特征。2000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腮腺炎208
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8例均为门诊患儿,男116例,女92例,年龄5~ 15岁,发于左侧腮腺者125例,右侧79例,双侧者4例。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增多者174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医内服方药:金银花10g,连翘10g,蒲公英15g,黄芩6g,柴胡6g,僵蚕10g,浙贝母10g,瓜蒌10g,赤芍10g,丹皮10g,甘草3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用。中医外敷药物:益黄膏:由益母草、大黄、
黄柏、姜黄、白芷、苍术组成,以上诸药按100.5比例配制,均研细末备用。先将益母草(鲜品尤佳)加水煮沸15min后,文火再煎2h左右呈糊状,待其冷却后加入其他药物搅拌调匀成膏状,临用时加入冰片少许即可。患处皮肤常规消毒后,将调
好的益黄膏直接涂抹于腮腺肿胀区域,中间厚,边缘薄,敷药范围略大于病灶面,用消毒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天1次。西医治疗:青霉素400万~ 800万U或头孢曲松钠3g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如青霉素或头孢曲松钠过敏者可选
用其他抗生素。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腮腺肿痛完全消失,全身症状良好,化验检查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无复发;
显效:腮腺肿痛完全消失,全身症状良好,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随访半年复发;
效:腮腺肿痛明显好转,全身症状一般,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随访半年复发;
无效:腮腺肿痛好转不明显,全身症状无改善,实验室检查异常。
2 结 果
经5~ 10d治疗后,痊愈164例(78. 8%);显效28例(13.5%);有效11例(5.3%);无效5例(2.4%)。总有效率为97.6%。
3 讨 论
慢性腮腺炎俗称“慢性发颐”,是一种非化脓性炎症,有关其发病原因,早在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中就有描述:“原受风寒,用药发散末尽,日久传化为热不散,以致项之前后结肿疼痛”。意即本病多由伤寒或温病汗出不畅,余邪不能外
达,结聚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聚而成。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致病菌通常留存于患儿口腔内,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情况下(如患感冒、咽喉炎、扁桃体炎、牙龈炎、牙龈脓肿、口腔溃疡等),细菌侵入腮腺组织而发病。若腮腺导管反复感染可产生瘢痕挛缩,导管狭窄或阻塞,阻碍涎液排出,而致逆行性感染发生,另据临床观察表明,本病的发生与患儿首发流行性腮腺炎时失治、误治或疗程过短也有一定关联。方中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黄芩、柴胡疏风散热;僵蚕、浙贝母、瓜蒌化痰散结;赤芍、丹皮凉血通络;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清热解
毒凉血,化痰通络消肿之功效。外用药物益黄膏中益母草、大黄、黄柏均为活血祛瘀,清热解毒之品,加入冰片少许利用其辛香走窜之性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同时配合青霉素或头孢曲松钠抗炎杀菌。本法能促进腮腺导管炎症尽快吸收消散,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故疗效理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