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赤诚的生命--读《沈从文传》

(2010-05-16 08:24:10)
标签:

沈从文

湘西

林徽因

王国维

丁玲

胡也频

徐志摩

文化

分类: 读书

 

读完了凌宇的《沈从文传》,发现书里有很多的情节原本就是非常熟悉的,就好像在自己的内心里把那些故事重新温习一遍,只是那些跳跃的文字还是会象当初那样感动我温暖我,让我看见湘西那片葱翠的大山里自然而生缘水而长的赤诚生命。

http://s2/middle/5f3ff5f7g86a300217601&690

我相信有很多人是通过沈从文的文字才认识湘西并且喜爱湘西的,我自己就是这样。尽管还没有去过凤凰,但似乎在沅水边已经彳亍良久,早已把每一片歌声每一瓣细浪和着水手和吊脚楼的故事烂熟于胸,甚至那些粗陋的骂语和倏忽消失的生命。记得林徽因在信里也是这样说的,当年联大去昆明的途中经过湘西,细腻的林徽因就感叹是在重读沈从文。人们愿意相信,是湘西这片土地滋养了沈从文,艰辛的生存环境,彪悍骁勇的民风,热烈质朴的感情,全部归结为蛮荒悲凉的沧桑感流进沈从文的血液,化作文字,在这个世界上刻下属于他的痕迹。

之前我对于沈从文的印象是零散的,大半来自他的作品和书信,小半来自朋友学生的描述和张兆和的回忆,这部传记给了我一个非常整体的印象,读罢掩卷,脑海中跳出了另一个人物:王国维。其实,王国维与沈从文没有可比性。他们不算是同一个时代,尽管有一小段时间同在北京,却没有任何交集。专业方向也完全不同。但是,这两个人物在我的脑海里面重叠起来的时候,却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对照和映射。首先让我联想到的,是沈从文关于文学创作独立性的想法,在那个左右交战的年代,那个人人想拿起手中的工具作战的年代,他似乎有很多向左转的机会,但这个“乡下人”似乎更愿意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坚持创作的独立性,反对成为政治的工具。而这一点,恰恰是王国维当年力图坚守的。王国维对于梁启超的批评也缘于此,梁启超晚年亦对此深自反思。这样的一个观点原本并不新鲜也不另类,只是在中国,能够坚持却是属不易。他们两人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可以归为“自学成才”的一类。那个童年时代酷爱逃学只上过小学却在大学当了很多年教授的沈从文,令很多人认为是一个奇迹,可是这个奇迹的背面,是那个独闯北京的青年饥寒交迫中从没有放弃过读书,也得益于北大的宽泛旁听制度。王国维在上海的情形要略好一点,但是,对他的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知识和思想主要来自于自学。也许那个年代,教育的成本实在太高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获得那样的机会。在一大批留学欧美的同时代学人中,他们都能独领风骚。而且,他们都在中年的时候,因为不同的因缘际会达成了学术生涯的转型,而且,不约而同的,由现实转向遥远的过去。我不能够完全明了这种转变的意义,但是,我可以体会到这种转变带给人生的沉重和沉静。将一腔热血注入尘封的久远过去,扫却时间的翳云复原逝去的场景去达成思想上理智上的千年穿越。这两个人都是高产的作者,想要读完他们的全部著作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是真诚不虚伪的人,他们不趋炎附势不说假话不做应景的御用文字。他们常常自省,为这个国家和民族深感痛苦,一个自沉昆明湖,另一个也曾经企图结束自己的生命。无论如何,他们的人格力量借由作品影响到很多很多的人们。

也许是因为作者的关系,我觉得这部传记是偏向文学的,大量的篇幅呈现的是作家沈从文。对于他与丁玲、胡也频的关系着墨较多,但对于他与徐志摩、林徽因等其他朋友的交往就交待得过于简略了。也许它是更多的基于沈从文的作品,力图从沈从文的自述作品中挖掘一个完整的沈从文,所以,在篇幅的分配上,就显得有重有轻不是非常的均衡。这本来无可厚非,只是,从读者的角度而言,即会有一点缺憾,一点无伤大雅的不满足。

 

非常感谢《情感缤纷天地》圈主郝雨缤纷推荐至草根名博首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