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满天都是小星星
满天都是小星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51
  • 关注人气: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相关练习题(附答案)

(2015-01-20 12:12:23)
标签:

文化

教育

分类: 工作随笔

一、《观沧海》第一部分:

1、曹操是    末年接触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在文学史上,曹操以四言诗著称,是继《诗经》以后四言诗的又一高峰。曹操与其子曹丕、     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曹”。


2、《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加的,原是《      》的第一章,选自《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


3、给下面的加横线字注音。
⑴东临石(     ) ⑵山岛峙(   

4、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⑴水澹澹            ⑵秋风萧瑟                           
 
5、《观沧海》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开头以“     ”字统领以下的十句写景句,其中前六句写        ,后四句写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6、有人说诗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7、《观沧海》诗中描写沧海镜像的诗句中,写动景诗句是                                          

写静景的诗句是                                                                                

8、对《观沧海》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绵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写实景,再写虚景,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D、诗人先全景式地展开大海景象,在描绘山岛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怀。

9、在《三国演义》中和在民间故事中,曹操是一个反面人物,是一个奸雄。显然那是一种误解,是文学形象。请你结合《观沧海》一诗和自己对曹操的了解,说说历史上的曹操是什么样的?

《观沧海》第二部分:

1、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是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试对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做简要赏析。


二、《次北固山下》第一部分:

1、王湾是       时代的诗人,本诗是律诗中的       ,从内容上看它属于        诗。
2、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         ⑶风一帆悬        乡书何处达          


3、简要回答《次北固山下》一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4、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的北边,三面临将。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即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5、诗中运用记叙这种表达方式的诗句是                                                


6、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的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7、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寄? 


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些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次北固山下》第二部分:

1、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2、请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三、《钱塘湖春行》第一部分:

1、本诗选自《                  》,也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                 (文体)。

2、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⑴浅草才能马蹄    ⑵绿杨历白沙堤

3、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起,到“       ”终,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4、本诗最具色彩美的诗句是                                                                     

5、从远景总写西湖春景的诗句是                                                                 

6、本诗以           为线索,描写了西湖      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第     句和第      句组成颔联,颈联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7、下面对本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象色,书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把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8、将“几处早莺争暖树”改为“处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改为“家家新燕啄春泥”有什么不好?

《钱塘湖春行》第二部分:
1、下面对本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景色。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艺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皆为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印证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四、《天净沙·秋思》第一部分:

1、在《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       ,“秋思”是      ,本散曲被后世诗评家誉为       
2、给下面的加横线字注音。
⑴枯藤老树鸦(     ) ⑵古道西风马(    


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读本诗文意把握,说出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A、前三句都由名词性短语构成,一共列出九种事物,堆砌的意象太多,让人主次莫辩。
B、前三句的句法尤为别致,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
C、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他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黑瘦的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
D、这首诗寓情于景,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5、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        ”,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

6、对这首曲的要点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曲的题目是“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7、“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8、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食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优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天净沙 秋思》第二部分:

1、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向;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 “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3、意象,是被作者赋予了一定意义的形象。马致远选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来表现秋天的凄凉肃杀。请你为春天选取意象。(至少四个)

 

参考答案:

《观沧海》第一部分:

1、东汉 曹操

2、《步出夏门行》《乐府诗集》

3、⑴jié   ⑵zhì
4、⑴多么   ⑵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5、观   实景   虚景

6、“若”字表明了诗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诗人的想象,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7、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山岛竦峙;草木丛生;百草丰茂

8、D

9、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才能出众,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动乱,推动了历史前进,是有贡献的。

 

《观沧海》第二部分:

1、C
2、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答上豪迈的气概或者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皆可)


《次北固山下》第一部分:

1、唐朝   五言律诗   羁旅

2、⑴路途中停留   ⑵旅途   ⑶风顺而和   ⑷家信

3、诗人泛舟车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湖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陆孤舟,感受时光流驶,油然而生别绪乡思。但诗人的思想感情中更多的是放眼山川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心境。
4、D

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6、是顺利地。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可看出。

7、从北固山往洛阳寄。向北方寄

8、时序的交替,新的东西是挡不住的,人应对生活乐观,积极向上。

 

《次北固山下》第二部分:

1、D

2、潮水满涨,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远航,一面白帆高高挂起。

《钱塘湖春行》第一部分:

1、《白氏长庆集》    七言律诗

2、⑴埋没、淹没    ⑵通“荫”,林荫

3、孤山寺   白沙堤   早春   最爱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水面初平云脚低

6、诗人行踪   早春   喜悦   三   四    对偶

7、C

8、“几处”“谁家”极言初春,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照应。如改为“处处”、“家家”就不是早春之景了。

《钱塘湖春行》第二部分:

1、D

2、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指上去唱歌;燕是春天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剿。

《天净沙 秋思》第一部分:

1、曲牌名   题目   秋思之祖

2、⑴hūn   ⑵shòu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发了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4、A

5、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6、A

7、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8、D

《天净沙 秋思》第二部分:

1、B

2、C

3、东风、麦苗、杨花、柳絮、小草、嫩芽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