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京师好老师生命成长营25期

(2020-12-04 10:32:33)

2020年的深秋,北京师范大学“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师德培训者研修项目培训即京师好老师生命成长营25期,在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区开营,来自全国19个省的111人参训。

经过五天的学习,京师课堂上的专家教授们围绕立德树人、经典传承、师德涵养、生命觉醒等关键词,或娓娓道来,或挥拳呐喊,或诙谐幽默……层层渲染,立德立言,让参训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心灵得到滋养,生命得到滋润。

本次课程以“传承师道、立德树人”为理念,以“中华文化涵养师德”为路径,通过经典诵读、专题讲座、经验分享、视频导赏等多种形式,增强了培训的吸引力、感染力。对于当什么样的教师、怎样当好教师这个问题,每个老师心中都有了更加坚定的答案,那就是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为使此次中华文化涵养师德的课堂“重现”,让更多人感受到经典的力量,让我们来听一听,学一学,专家们都给出了哪些“宝典”——

1、主讲专家:王文静  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教育研究院院长

主题:中华文化涵养师德

王文静院长说,学习传统文化课程,自觉学习和践行传统文化,绝不是某一科教师或者某一部分教师的任务,而是全体教师的必须。这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部分语文、历史、哲学或者天文地理的学问,更是整体之学、身心之学、素质之学。中华文化的最要处,就是让我们的内心境界天天向上,一天比一天更新。中华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目的是学以成人,可使内心境界日新。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是中华经典,是教师修学的宝藏。

那么,教师学习传统文化,学什么,要怎么学,从哪里入手,学习的路径又有哪些?首先必须立定目标。教师学习传统文化,必须以修身立德为目标,关注教师当下的生命状态,开展多个层面的学习。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从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正确认知、对中华经典的研修,以及教师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反思与践行等几个层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教师的生命成长,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信念,激发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在内容选择上,应当以中华经典为根脉,从经典入手,阅读原典、感悟经典。中华经典汇聚中国人安身立命之道,是教师“立德树人”的教育宝典,是建立教师合乎道义的教育观与人生观的重要基础。具体可以融通“线上-线下”学习资源,通过构建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和有效学习模式,在不影响教师工作的情况下,激发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带动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保障教师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2、主讲专家:王秦丰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组部副部长)

主题:《论语》与好教师

好老师是一名君子,熟悉教学规律,坚持既教书又育人。

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其基本素质是“仁、智、勇”;基本要求是内圣外王,修齐治平。

“仁者不忧”可以解读为,真正有仁爱之心的君子,不会受环境动摇,没有忧烦(不抱怨)。“智者不惑”就是指真正有智慧的君子,不会被迷惑,对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都十分清楚(不迷茫)。  “勇者不惧”提示我们,真正大勇的君子,没有什么是值得惧怕、害怕的(有担当)。

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外王就是修己安人,内圣是基础,是修己,外王是目的,是安百姓。孔子儒家主张,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者”“君子”,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拓展实践,外化行动,安邦治国,从而达到外王的目的。

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提高自身修为,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安抚天下百姓苍生的抱负,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的,但是以修身为基础,所以中国理论以自身修养为主,注重人文

3、主讲专家:郭齐家 当代教育名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主题:中国传统师德的意义和价值

 82岁的郭齐家老先生,谈起《中国传统师德的意义和价值》,慷慨激昂,拍案呐喊,发出老一辈为师者的最强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到处可见师德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要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等等。

《学记》凸显了教师的重要地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人“为长”、“为君”,培养具有治国平天下之道的人才。《学记》提出的尊师重道的思想,以及对教师提出的“教学相长”“善喻”“长善救失”“善教继志”等具体要求,无不是对当下师德建设的指导和鞭策。

 作为一个真诚的教育家,孔子一生抱着追求真理和培育人才的愿望,在自由讲学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验,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对当代的师德建设和教育改革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孔子注意观察、了解、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长处、特点,并加以精心教育和引导,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通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创造能力。

4、主讲专家:杜霞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主题:重拾传统文化的美好

我们如何重拾传统

知行合一 孕化生命

讓傳統文化融入體驗、切入生活、參與到精神建構之中……,

立足传统 發展創新

 依託傳統文化資源,通過創造性轉化和

綜合創新來重建民族文化的價值體系……

鄉(乡)乡无郎,个个都往城里赶

愛(爱)爱无心,试问几人是真情

導(导)导无道,教导哪能用这招

5、主讲专家:侯冀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原馆长

主题:中国航天辉煌成就与伟大精神

中国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是对载人航天精神的高度概括。

详实的资料,展示了中国航天辉煌成就,其中话剧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28年的隐姓埋名,令在场学员无不潸然泪下,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致敬!


6、主讲专家:郭文斌 宁夏作协主席、宁夏大学、宁夏师范大学课座教授

主题:教育要回归生命的关切 

郭文斌教授直接切入中华文化涵养师德的核心,用阳明心学帮我们解读了如何做一名好老师。他从阳明心学中的八心之一——忿心作为切入点,导出了阳明先生最精粹的教育理念“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既是生命的四个层次,也是生命的四种状态。我们的任务就是第四个层面,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的功夫是什么?就是为善去恶,做个善人,做个好人,去践行忠信孝悌、礼仪廉耻等中华传统美德,跟随圣人的足迹,活出圣人的状态,立德、立功、立言、立志,做到知行合一。

郭文斌教授说,好老师是一盏灯。当老师不是帮孩子做灯笼,而是帮孩子将心灯点亮。要把孩子的心灯点亮,首先要把自己的心灯点亮。我们“中华文化涵养”师德培训就是帮老师“点灯”的。

教育首要的内容就是教给孩子:孝、敬、勤、俭。家长一定要教孩子无条件尊师,老师一定要教孩子无条件孝亲,这是做人的本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