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聊烹新茶熬通宵】笔行桂西北之——宜州,关于龙江河的城市记忆(存稿)

(2011-03-06 23:42:58)
标签:

杂谈

【且炒旧饭过晌午】笔行桂西北之——

宜州,关于龙江河的城市记忆

 http://s12/middle/5f3e96e9g9dd25155a58b&690
穿城而过的龙江河

    与中国的许多南方小城一样,宜州也是临江依山,水秀山清。这山水间,许多熟悉和不熟悉的植物在疯长着,似乎在强调着南方特别是岭南特有的某种气息。同样,宜州也有着许多关于自家美丽的传说和历史故事,这些历史和传说,都属于这个城市的记忆。这种记忆,是一种集体式的记忆,它拥有一种穿透时间的力度。就像这条穿越宜州城而过的龙江河一样,汇聚了诸多支流之后,穿过河床中的那些丛生的礁石,一直向东。这清幽的河水,又如同一双深邃的眼睛,凝视着这片天空映照着这座城市。

    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记忆里,宜州,这个标在广西西北偏中的圆点,从西汉武帝时的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始,叫做“定周县”。城市的记忆与人的记忆规律习惯似乎相似。宜州在后来的几百年里,记忆似乎模糊起来。他的名字和故事又如同许多事物的一样,淹没纷纷杂杂大历史之中。而我们还能够隐约记得的是,它的名字的一些变化,龙刚、粤州、龙水、宜州,之所以冠以“宜”字,据说是因为当时的治所所在地不远处,就有一座小山叫宜山,方志记载它,“群山多高大,独此山卑小,宜于登眺,故名。”州以山名,在中国倒也是常事,好多地方是以大山名山来命名的。好玩的是,宜州,却是以这样的一座不足百米高的小山来给一个州级单位来命名。“宜州”一名,一直到后来的南宋的度宗登基后,因为这里曾为度宗皇帝的潜邸而由州升为府,称庆远府,这个府下辖有几个州县,而府城的所在地就叫宜山县。“庆远”一名自宋至元明清称府,一直到现在成为宜州市政府所在地的一个镇的名称。到了元代,这里作为庆远南丹等处军民安抚司治所,明清两代,作为庆远府的府城所在地。经民国一直到解放初期,这里仍叫宜山县,仍是桂西北的政治文化中心。可以说,桂西北城市的的记忆,多数都打印在这个焦点上。

    1993年,这里的人们也可以称为“市民”了,这似乎也让这里的人们自豪了一把。但是现在的宜州人们,大都还称自己的这座城市为“宜山”。宜州二字,在他们口中仍都还是宜山一词,并且一口带着浓重的宜山腔的桂柳官话,听起来像是“尼山”二字。每是这个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和他们之间的距离真是拉远了许多。但是,也是这个时候,我觉得他们才是真正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

    这条穿城而过的龙江,地图上标出的名称为龙江,而当地人叫它“龙江河”,人们在“江”的后面,还要冠以“河”来界定,似乎觉得这既叫江又叫河。这条河流自贵州几经宛转后进入宜州,一路过来,流牵出的多是美丽的传说和历史故事。在这里,传说和历史,似乎没有明显的界线划分。

    在宜州城东郊,与龙江河汇流的是一条名叫下枧河的清流,这条清流清澈见底,两岸奇峰翠竹。传说中的壮族歌仙刘三姐,就是出生在这条小河边。这位壮族的女神,用她的歌声唱出了传奇。现在的田间地头,街边巷里,很自然地会飘出山歌,那歌声,有时候甚至觉得粗俗,但略微品味,却又是那番享受,因为他们唱得自然,唱得含蓄,却又真切够味。这里唱歌的人,可能是粉摊的老板或是铺面里的伙计,也有边砍甘蔗的农民,或是政府公务员。有高亢拉唱的,有缓缓细吟的,当然也有唱不出的,而用浓厚的宜州腔桂柳官话讲出来的。一旦跟宜州人说山歌,他们的脸上会闪出异样的光亮,如果再提到刘三姐,他们脸上的光亮中又添了几分自豪。刘三姐与阿牛哥的传说,流传得越来越传奇动人。这里的山歌就像河水一样,始终在流淌,流出水上的歌声似乎千年一调,但却唱了人们心中要磞发的和深埋在心底的种种感觉。

    在这条河流之滨,也如许多地方一样,曾经肃立着一方古城墙,斑驳硕大的青砖和大块大块的石条。后来,到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些曾经高耸的城墙,因为有碍城区规划建设,一砖一砖地拆下,拉走。前些日子,我与几位朋友龙江在河边散步,我们在河滩上捡到几方残缺的古城砖。这些据说是用禾草烧制的青砖块头硕大,质地坚硬,霉苔斑斑,外表坚冷,散发着一股水藻味。有的古砖上还赫然打着“辛巳年官砖” 等残缺的铭文。我们在龙江河的霞光下,摩挲着这几方残缺古砖,猜测着它们原来所在的位置,也遥想着当年,在这河边城下发生的一些往事。

    就在北宋庆历年间,在这河边,在那古城墙之下,中国历史上第一幅人体五脏解剖图,便在这里“发表”。当时,属宜州管辖的羁縻环州(今环江县)人区希范,因为曾经参与平定地方少数民族叛乱有功,但却得不到的认可,经过争取,但却遭到判刑,于是,他愤然聚众造反,并且还自封王侯。一时“岭外骚然”,朝廷震动。后来朝廷派出刑部员外郎杜杞到宜州镇压。经过几番较量后,杜杞用计诱捕区希范及其部众共二百多人,将其中的七十八人押解至宜州城下杀掉,其余的判以发配。区希范被杀后,还被残酷地解剖,刳出五脏六腑,由画工对他的五脏进行观察后,描绘成五脏图。后来,历史证实了这血淋淋的五脏图竟然被成为历史上的第一幅人体解剖图!同样,历史也证实了这场惊心动魄中的是非功过。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腥风过去了七十年后,就在那么一个秋风雨夜,在那城墙上的一个叫南楼的门楼上,一个老人酒醉后,把双脚伸出窗外淋雨,并大呼,“余平生无此快也!”遂溘然长逝。这位老人,便是自号山谷老人,名噪一时的北宋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黄庭坚被除名(消除一切官籍)、羁管(羁留管制)宜州后,虽是戴罪之身,但是很多地方人士都很敬重他,经常有人送给他鹅肉、山药、竹笋、木炭、竹床等食物与日用品,有的经常跟随他一起游玩。黄庭坚在宜州逝世后,如著名诗人杨万里、著名理学家张栻等都纷纷关注宜州,于是宜州便名声鹊起了,然而这种“前人不幸后人幸”的名声鹊起,却是有些地尴尬。在后来的几百年里,宜州地方人士与地方官员修建山谷祠,祭祀黄山谷。后经历元、明、清二百多年,地方多次遭到变乱,山谷祠多次遭到毁坏,也屡次获得重修。据地方志记载,宜州历史上修建山谷祠的次数计有十余次。地方修建山谷祠,既纪念了黄庭坚又以此激励地方上的学生,使得后来的宜州人文蔚起,令人刮目相看。因此,后人认为黄庭坚是宜州“初开文化第一功”之人。

    也许是这条河流牵出的山和水自有它的独特之处,在明朝崇祯年间,一位名叫徐霞客的江苏人,披着一身沾满三十年来几千里山水的尘土和露水,来到了宜州,领略了这里的山水洞穴。或许是因为雨天的缘故,他竟在这块土地山川上逗留了一个月,在他那部伟大的著作《徐霞客游记》里,留下了关于考察宜州多灵山、会仙山、南山、龙江、白龙洞、龙隐洞等两万多字的记录。今天,我们读他的那部《游记》中,在那些记录各种地里水文现象的文字中,更加感觉到这座城市的丰富记忆。同时,我们还能够在期间看到这样的文字:“闻昔盛时,江北居民濒江瞰流亦不下数千家,自戊午饥荒,蛮贼交出,遂鞠为草莽,二十年未得生聚,真可哀也。”一个“哀”字,折射出了他与这座城当时的脸庞。

    记忆似乎有一种选择性,往往容易记住的仍然还是那些大事件。清咸丰七年(1857年),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后,翼王石达开被迫率部十余万众出走“天京”,挥师南下,两年后,攻占广西庆远府城(今宜州市),把当时的庆远府衙门改为自己的王府——“翼王府”(旧址在今宜州市庆远镇政府大院内)。第二年春天,石达开偕部下官员到郊外白龙洞踏青游玩。在小庙的墙壁上发现一个叫刘云青的湖南人留下的诗句寓意高超,出词英俊,有排斥佛教的气势。于是诗兴大发,写了一首和诗:“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接着,部属们也纷纷按照诗韵作起了和诗。一时间,这些让一般人认为只是手起刀落的草莽英雄,或举目眺望,或微微拈须,或摇头晃脑。接下来,从这些平日疾声高呼军令惯了的口中,诗韵一句一句飞出,掷地有声。今天,读起石壁上的那些诗句,有如战场上刀剑交错的声音,也有如大战后的伤兵,仗剑远望的感叹。

    存在,就是因为有缘由。这里流传的那首“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半收”的古谣似乎又是在尝试地应验着。1938年夏,国立浙江大学为避开日寇战火,举校几经搬迁后到宜山办学。虽然浙大师生在这里山提出“求是”校训,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也在这里写下洋洋洒洒的《浙江大学校歌》,校训、校歌的诞生,为这所大学,在流亡的洪流中点亮灯塔。然而,“天下大乱,此地无忧”的古谣,却没有最终的应验。1940年2月,日寇已经从钦州湾登陆进犯广西,浙大不得不开始第五次搬迁,迁到了黔北遵义。

    宜州,这座小城,时刻随着潮流走着,如同这条日夜东流的龙江河一样。

    或许,这日流淌的龙江河水,以及我们很难看清的河底,也正在无意地刻录着今天的这座城市某一部分某一时段,使之成为将来人们的一些记忆的碎片。关于宜州这座城市的记忆,还有许多内容许多东西,也还可以用许多形式来记忆,虽然有的只是一些碎片,但它们都在以特有的姿态,展示出这座城市的一些记忆碎片。其实,所谓的历史,都是记忆的碎片,只是或大或小,或集或散罢了。往往是这些碎片,就是构成大历史的某一些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我们看似纷杂深远的历史。

 

http://s14/middle/5f3e96e9g9dd27645905d&690

河流与少年


http://s3/middle/5f3e96e9g9dd278776812&690
暮色龙江河
http://s15/middle/5f3e96e9g9dd27aea6d4e&690 宜州的记忆碎片——青花瓷

http://s6/middle/5f3e96e9g9dd27c2c30e5&690
河水退后河床呈出的古瓷片
http://s15/middle/5f3e96e9g9dd28728501e&690 河岸人家(沿石阶而上,便是宜山古城北门楼遗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