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中)

(2010-08-03 09:25:11)
标签:

杂谈

原文 21.七步诗

文帝尝令东阿王①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导读:古人说"兄弟如手足",但兄弟之间为了争王位,争财物而互相残杀的从古到今却屡见不鲜,这不是太可悲了吗!

注释 :①文帝:曹操之子曹丕.东阿王,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曹植,大诗人.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不成者行大法( ) 2.萁在釜下然( )

3.漉菽以为汁( ) 4.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 )

二,"萁在釜下然"的"釜"解释为____,写出一个同义的成语_______.

三,《七步诗》一般写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22.太宗罢朝

大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②问:"谁触忤陛下 "帝曰:"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 "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徵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

导读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徵正言直谏很多.尽管如此,也经常会触怒太宗.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时,指出"君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贺,也算是独具卓识之人了.

注释 :①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太宗,指李世民.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②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③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会杀此田舍汉( )( ) 2.谁触忤陛下( )

3.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 ) 4.妾闻主圣臣忠( )

二,翻译

1.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用"‖"标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四,唐太宗李世民曾说"_______________",可见魏徵之正言直谏.

原文 23.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①异甚.以为己生岁值子②,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又禁僮③勿击鼠.仓廪庖厨④,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衣⑤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⑥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 "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日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导读:永某氏之鼠以为"其饱食无祸为可恒","窃时以肆暴",虽能得意于一时,终究要被扫除干净.

注释 :①拘忌:拘束和禁忌.②值子:值,碰到.子,农历的子年.③僮:未成年的仆人.④仓廪庖厨:仓廪,粮仓.庖厨,厨房.⑤衣:衣架.⑥累累:一个接一个.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不畜猫犬( )2.悉以恣鼠不问( )3.某氏室无完器( )4.假五,六猫( )

二,翻译

1.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这则寓言故事中的永某氏之鼠比喻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24.临江之麋

临江①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③.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④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⑤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导读:"麋"在主人的骄宠下,稍大则"忘己之麋也",欲与外犬嬉戏,终于被食却"至死不悟".可见"恃宠而骄"终不会有好下场.

注释 :①临江:地名,江西省清江县.②怛(d ):恐吓.③稍:渐渐.使与之戏:即"使其与之戏",让狗和小鹿一起玩耍.④良:的确.⑤俯仰:周旋,应付.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畋得麋麑( ) 2.自是日抱就犬( ) 3.习示之( ) 

4.然时啖其舌( ) 5.麋至死不悟( ) 6.走欲与为戏( ) 二,翻译

1.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25.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①如橘,春荣②;实如丹,夏熟;朵③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④;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导读 :这是一篇说明文,短短不到一百三十个字,不仅写出荔枝的出处,外形,味道,而且还写出了摘下后短期内的变化情况.读此文,可以进一步理解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进一步理解杨贵妃何以爱吃荔枝,每日令人快马加鞭运来满足她的欲望了.

注释 :①华:花. ②春荣:春天开花.荣,开花. ③朵:指众多果实聚在一起,俗称"嘟噜". ④缯(z ng):泛指丝织品.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荔枝生巴峡间( ) 2.树形团团如帷盖( )3.春荣;实如丹( ) 4.壳如红缯( )5.浆液甘酸如醴酪( ) 6.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 ( )

二,翻译

1.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这是一篇题画的文章,属说明文.主要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它写了荔枝的___,___,___,又写了摘下后短期内的___情况.在当时,的确是一般远离产区的人所不了解的.

四,作者白居易,____大诗人,字____,号____,著有《白氏长庆集》.

原文 26.三上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②,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③,卧则读小说④,上厕则阅小辞⑤,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⑥亦言:宋公垂⑦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导读:名人大家读书尚且做到"未尝顷刻释卷",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注释 :①钱思公:即钱惟演,吴越王钱俶的儿子,从其父归宋,宋景枯中以枢密副使任西京留守.②西洛:西京洛阳.僚属:官府的佐助官.当时,欧阳修,谢绛等都是钱惟演的僚属.③经史:经书和史书.④小说:杂记类书籍.⑤小辞:指短小的诗词.⑥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⑦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钱思公虽生长富贵( ) 2.在西洛时尝语僚属( )

3.讽诵之声琅然( ) 4.闻于远近( )

5.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 6.亦笃学如此( )

二,翻译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介绍钱宋两人读书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读书的共同点是( )

A.都喜欢在上厕所时读书.

B.都是抓紧时间勤奋读书的.

C.都是边读边诵,声音洪大响亮.

四,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原文 27.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①.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②,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③,而患亦不及辙④.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导读 :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给儿子命名.这是告诫苏轼不要过于外露,告诫苏辙要善于避祸为福,实际上是要他们加强自身修养.此文言简意丰,令人三思.

注释 :①辐:辐条,车轮.内周的短棍,用以支撑车轮.盖:车上用以遮日,遮雨的伞状物.轸(zh n):车厢底四周的横木.②天下之车莫不由辙: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辙走的.由,顺从.辙,车轮压的迹道.③车仆马毙:(一旦)车翻了,马死了.仆,倒,这里指翻.④而患亦不及辙:车辙却也受不到灾祸.意思是车会摔坏,马会死,唯有车辙安然无恙.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 2.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

3.天下之车莫不由辙( ) 4.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

5.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

二,翻译

1.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辙乎!吾知免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者苏洵,北宋散文家.有二子,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与其子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名其二子,根据文意;

轼,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辙,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28.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①,岂足以言得士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导读 :孟尝君传,指《史记·孟尝君列传》.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而贤明之士是指能治国安邦的人,正因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观点有新意.其实这里有一个人才的标准问题.

注释:①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罢了.特,只不过.狗盗,披狗皮,钻狗洞,进入别人家里进行偷盗.孟尝君被困于秦,使人到秦昭王宠姬处求援,宠姬向他索取狐白裘.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已献昭王.客有能为狗盗者,潜入宫内,将昭王之狐白裘盗出,献给宠姬而得以释放.鸡鸣,学公鸡叫.孟尝君逃脱后,恐秦王追赶,连夜奔走至函谷关,而该处规矩,须待天亮鸡鸣才能开关放行.客中有善作鸡鸣者,一鸣而群鸡齐鸣,守吏开关,遂得脱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士以故归之( )( ) 2.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 )

3.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 4.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 )

二,翻译

1.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公子,名田文,他和___,___,___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2.作者王安石,____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中他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

原文 29.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②,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导读 :一个"未尝识书具"的人会要书具,而且不但能写字,又能作诗,这是不足为信的.但本文写作意图在于借此劝年轻人要努力学习.

注释 :①世隶耕:祖祖代代都从事农业.隶,属.②书具:书写的用具.③并自为其名: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 3.父利其然也(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 4.从先人还家( )

二,翻译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习本文后,你有何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0.盲人识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导读:要想了解某种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通过实践了解它.单凭道听途说,走马观花,只能是一知半解.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生而眇者不识日( ) 2.他日揣龠,以为日也( )

3.而人之未达也( ) 4.扪烛而得其形( )

二,翻译

1.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盲人识日"的错误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1.献曲求诗

元丰①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俯鹊巢,酒酣,笛声起于江上.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南曲曰《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③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从之.

导读:这是一则写文人闲情逸趣的小品,写得清朗明快,情趣盎然.苏东坡生日宴饮,踞高峰,临大江,宾朋满座,举桌皆欢,这是情趣之一.李委知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以笛声贺寿,作进见之礼,别出新裁,这是情趣之二.李委吹笛,技艺超群,"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堪称出神入化,醉倒满座,这是情趣之三.没想到李委"抛砖引玉",借此求诗,而且并非偶发求诗之想,而是"袖出嘉纸",原来早有图谋;他的祝寿新曲《鹤南飞》捧得苏东坡心花怒放,虽然与李委素不相识,但东坡也就欣然从命了,这是情趣之四.读这样的小品,有一种超凡脱俗,耳目清凉,心旷神怡之感.

注释 :①元丰:北宋神宗赵顼年号.②东坡: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下文"坡",是作者自称.③嘉纸:很好的纸张.嘉,美好的.

精练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酣___ 俗___ 腰___ 既___ 袖___ 从___

二,翻译:

1.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坐客皆引满醉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请用一个四字格成语概括这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李委"得一绝句足矣".试查阅,抄写,背诵苏轼的两首著名绝句:《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

饮湖上初晴后雨 题西林壁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2.唐太宗论弓矢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①,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②,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③,其能遍知乎 "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④,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导读:唐太宗治下的"贞观盛世",其主要成因就是他能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治理天下是这样,读书上进不也如此吗 

注释 :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③务:事务.⑩数延见:经常召见.数(shu ),屡次.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 ) 2.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

3.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 ) 4.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

5.联少好弓矢( )( )

二,翻译

1.自谓无以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唐太宗说:"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

1."识之犹未能尽"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段话评价唐太宗的为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3.王猛为京兆尹

秦王坚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①,领京兆尹②.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③,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疾恶纠案④,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⑤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导读:王猛严肃执法,不避权贵,是国家的重臣,苻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苻坚怎么能没有法,只是没有执法的决心,没有必行之法罢了.《韩非子·有度》云"刑过不避大臣",而不是"刑不上大夫".

注释:①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任命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内史,官名②领京兆尹:兼京兆尹之职.③奏未及报:上报了皇帝不等批示.奏,奏请.报,批示.④疾恶纠察:疾恨坏人,纠查案件.⑤刑免:判刑,免官;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 )

2.特进,光禄大夫强德( )3.猛下车收德( ) 4.与邓羌同志( )

二,翻译

1.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坚驰使赦之,不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文义,试对王猛,秦王坚作简要评价:

王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王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

赵田部吏赵奢收租税①,平原君家不肯出②;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之.赵奢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③,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国赋太平,民富而府库实. 

导读:赵奢严明执法,既有利于赵王,也有利于赵王族,但他敢于杀平原君的家人,很难得.平原君先暗后明,为赵王族利益出发,无可歌颂.但在封建社会里,居上位者能与万民共同奉公守法,利国,利民,利身,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注释:①赵田部吏赵奢收租税:赵国的田部官吏赵奢征收租税.赵奢,赵国名将,早先为田部官吏.②平原君家不肯出:平原君家不肯交.平原君,赵惠文王的弟弟,名赵胜,任赵相,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③加兵:发兵入侵.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 ) 2.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 )

3.王使治国赋( ) ( ) 4.国弱则诸侯加兵( )

二,翻译

1.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于赵为贵公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赵国的田部官吏赵奢征收租税,他对平原君的一席话中运用了______修辞方法.用一句话概括赵奢所言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5.三镜

戊辰①,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②,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③,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衰.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导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深解其意,善于采纳明臣进谏,不断对照检点自己的得失,历史上"贞观盛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注释:①戊辰:这是贞观十七年正月的戊辰,这月壬子是初一,下推至戊辰是十七日.②羽葆鼓吹:羽葆是用鸟羽装饰的车盖.鼓吹指鼓吹乐队,乐器有鼓,钲,箫,笳等.皇家给羽葆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死去大臣的荣宠.③一品羽仪:一品官的羽葆仪仗.羽仪指羽饰车盖,鼓吹等.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今葬以一品羽仪( ) 2.悉辞不受( )

3.上思徵不已( ) 4.非亡者之志( )

二,翻译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由上文的故事可知"上"即为_____,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在位期间,善于采纳臣子的建议,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_____的局面.

原文 36.毛遂自荐

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①,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②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③,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导读:毛遂"自荐"并且在出使中建立奇功,从此流传于后世,被人津津乐道.但"自荐"也需要能力,自信和对国家的一腔热诚,盲目的"自荐"则是行不通的.

注释:①"赵王"句:赵王指赵孝成王,名丹,在位二十一年.平原君赵胜是赵丹的叔父.当时(前258年),秦将白起兵围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让平原君去向南方大国楚国求救.后来取得楚魏两国的救援,击败了秦军.②文武备具:犹言文武全才.③称诵:称颂.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余无可取者( ) 2.其末立见( )

3.毛遂自荐于平原君( ) 4.使遂蚤得处囊中( )

二,翻译

1.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成语_____,_____都出自这篇文章.前者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你如何看待毛遂"自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1.七 步 诗

魏文帝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内做成一首诗,做不出即处以死刑.东阿王随声就做诗一首:"锅里煮着豆子用来作羹,滤豆子用来作汁.豆秸在锅底燃烧着,豆子在锅中哭泣:'你我本是一个根上生长的,你为什么这样不留情地逼迫我,熬煎我呢 '"魏文帝听了深有惭愧之色. 

一,1.死刑 2.同"燃"字 3.过滤 豆类 4.曾经

二,锅 破釜沉舟

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四,相煎何急;七步成章

22.太宗罢朝

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发怒说:"定要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谁冒犯了您 "太宗说:"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 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长孙皇后退下去穿上上朝时的礼服,戴上风冠站在太宗旁,太宗吃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这样 "长孙皇后回答:"我听说皇上圣明臣下才忠诚.现在您圣明,所以魏徵才能直言.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 "

一,1.定要乡下佬,指魏徵 2.触犯 3.文德后李世民之妻 穿戴 4.皇上圣明臣方忠诚 

二,1.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 2.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 

三,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四,"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23.永某氏之鼠

永州有个人,怕犯日忌,拘束禁忌特别过分.他认为自己出生的年份正值子年,而鼠是子神,所以爱护老鼠,不养猫狗,又禁止仆人击杀老鼠.粮仓厨房中,都放纵老鼠恣意妄为而不过问.

从此,老鼠互相传告,都来到某氏家,吃得饱饱的却没有危险.某氏家里没有完好的物品,衣架上没有完好的衣服,吃的大都是老鼠剩下的东西.白天老鼠们成群结队与人并行,晚上撕咬打架,发出各种声音,让人不能安寝,可是他总是不厌烦.

过了几年,某氏搬到了别的州郡,后面的人来居住,老鼠仍和过去一样猖獗.那人就说:"老鼠是在阴暗角落活动的可恶动物,这里的老鼠偷咬吵闹又特别厉害,为什么会达到这样严重的程度呢 "他借来了五六只猫,关上屋门,翻开瓦片,用水灌洞,奖励仆人围捕老鼠.捕杀到的老鼠堆得像座小山,把它们丢弃在隐僻的地方,臭气散发了数月才停止.

唉!那些老鼠还以为它们吃得饱饱的没有灾祸是可以长久的呢!

一,1.养 2.全,都 3.完整 4.借

二,1.粮仓厨房中,都放纵老鼠恣意妄为而不过问. 2.从此,老鼠互相转告,都来到某氏家,吃得饱饱的却没有危险.

三,"窃时以肆暴"的得志小人

24.临江之麋

有一个临江人,打猎时捉到一只小鹿,便把它饲养起来.带进门时,一群狗馋得直流口水,都摇着尾巴跑了过来.那个临江人很生气,把狗吓跑了.从此以后,他每天抱着小鹿接近狗,经常让狗看,叫狗不可乱动,渐渐地又让狗和小鹿玩耍.时间长了,狗都能顺从主人的心愿.小鹿渐渐长大,忘了自己是麋了,认为狗的确是自己的朋友,和狗互相碰撞翻滚嬉戏,越来越亲热.狗怕主人,就跟小鹿周旋玩耍,表现得很友好,但是经常舔着自己的舌头.三年以后,鹿走出门外,看见别家的狗在道上很多,就跑过去想和它们玩耍.那些狗看见鹿,又高兴又愤怒,一起把鹿吃掉了,路上一片血肉狼藉.鹿到死也没觉悟到这是怎么回事.

一,1.打猎 2.靠近 3.给……看 4.但是 5.醒悟 6.跑

二,1.麋麑逐渐长大,忘记自己是麋,认为狗真的是我的朋友,互相顶撞翻滚,越来越亲热. 2.那些别家的狗看见它,又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掉了,路上一片血肉狼藉.

三,恃宠骄横的人决没有好下场.

25.荔枝图序

荔枝生于四川湖北一带,树的形状团团像车上的帷幕和篷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青色;花像橘,春天开花;果实像丹砂一般地红,夏天成熟;众多果实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核;壳如红色丝织品;膜如紫色的薄丝;瓤肉莹白像冰雪;浆液甜酸如醴酪.大致像那样,它的实际情况超过它.如果果实离开树枝,一天变颜色,两天香变了,三天味变了,四五天外,色香味全部离去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那些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一,1.四川湖北一带 2.车上的帷幕和篷盖 3.丹砂一般地红 4.泛指丝织品 5.酒浆 6.那样 它的实际情况

二,南宾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三,打比方 列数字出处 外形 味道 变化

四,唐朝 乐天香山居士

26.三 上

钱惟演虽然出生长大在富贵人家,却很少有特别的爱好.他在西京洛阳时曾经对自己的下属官员说,自己一生惟独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着的时候就读笔记小说,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词,不曾有一刻放下书.

谢绛也说:宋绶和他同在史馆任职,每次上厕所一定带着书去,诵读的声音洪大响亮,远近都能听见,他专心好学到了这种地步.我于是对谢绛说:我一生所写的文章,大多写于"三上",即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这是因为这些时候更有利于构思.

一,1.虽然2.对……说 3.形容清脆响亮 4.使……听见 5.周密思考,构思 6.也

二,我一生所写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即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写的.

三,B

四,成功来自于勤奋

27.名二子说

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在车上都有专用,可是只有那车轼似乎是无用之物.尽管如此,如果没有轼那么我就认为那不是一辆完整的车.苏轼啊!我担心你不会在外表上掩饰自己子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辙走的,可是谈起车的功用时辙却不在其内.尽管如此,一旦车翻了,马死了,车辙却也受不到灾祸.这车辙呀,它善于处在祸与福之间.苏辙啊!我想你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免于灾祸的. 

一,1.对车本身有其专用 2.车厢前的横木 3.车轮压的迹道 4.在其中 5.这

二,1.即使这样,如果没有轼,那么我就认为那不是一辆完整的车. 2.苏轼啊!我担心你不会在外表上掩饰自己. 3.苏辙啊!我想你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免于灾祸的.

三,不要过于外露要善于避祸为福

28.读孟尝君传

世上的人都说孟尝君能收得有才能之士,由于这一原因,才德之士会去投奔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而逃出了凶恶如虎豹的秦人之手.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而已,哪里谈得上得士 若不是这样,凭着齐国如此强大,再得一真正的士,就可以面南而坐,使秦国北面称臣,又何必凭借鸡鸣狗盗之力呢 那鸡鸣狗盗之徒出自孟尝君的门下,这就是有真才实学之士不投奔他的原因.

一,1.有才能的人归附 2.终于 逃脱 3.代词,指孟尝君 4.这 ……的原因

二,l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罢了,哪里谈得上得士呢 2.不是这样的话,凭借齐国如此强大,再得一真正的士,应该能够使秦国北面称臣.(当时君主坐北向南,臣子见君面向北)

三,1.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 2.宋 盂尝君非好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而已,贬斥孟尝君.

29.伤 仲 永 

金溪县有个人名叫方仲永,祖代都从事农业.仲永五岁时,尚未认识书写用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他的父亲感到很奇怪,到附近人家借了给他,他立即写出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主要意思是孝养父母,团结家族,曾传给一乡秀才看过.从这以后,随便指一个东西作题目,他立刻就能写出一首诗,诗的词句,内容都很不错.县里的人都觉得他是个奇才,渐渐地敬重礼遇他的父亲,有的人还用钱求他作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便天天带着仲永在县里到处拜访(为人作诗讨钱),不让他学习.我早就听说了这件事.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他,此时他已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已和从前的名声不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他来,舅舅说:"才智完全消失,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一,1.写 2.以这件事为奇 渐渐 以……为宾客 3.以……为利 4.死去的父亲

二,1.天天带着仲永在县里到处拜访,不让他学习. 2.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他来,舅舅说:"才智完全消失,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三,本文写一个孩子从未读过书,突然不但会写字,还能作诗,虽然有传说夸张之嫌,但作者的本意是规劝人们要不断努力学习. 

30.盲人识日

一生下就眼瞎的人不知太阳是什么样子,便去询问有眼睛视力的人.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像铜盘."盲人敲了一下铜盘,听到了铜盘的响声.有一天他听见钟声,以为那就是太阳.又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光亮像蜡烛."盲人摸了摸蜡烛,感知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摸到短笛,以为那就是太阳.太阳与钟,短笛相差太远了,而盲人不知道它们的不同,因为他未曾见过而只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事物的道比太阳还要难以发现,而人没有洞晓,那么与瞎子没有什么两样.通达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譬喻,好的引导,也超不过盘和烛的比喻.从盘到钟,从烛到短笛,辗转推求下去,还会有终结吗 

一,l.眼瞎 2.古代乐器,形状像笛 3.洞晓 4.用手摸

二,l.即使有巧妙的譬喻,好的诱导,也超不过盘和烛的比喻.2.从盘到钟,从蜡烛到短笛,辗转推求下去,还会有终结吗 

三,只了解事物的局部,甚或是皮毛.它告诫我们,单凭道听途说或者走马观花,至多不过是一知半解;要真正了解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亲自实践.

31.献曲求诗

宋神宗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是苏东坡生日,生日酒席摆在赤壁矶下.人们坐在高高的山峰上,可以低头看到树顶上的鹊巢.大家酒兴正浓的时候,江面上响起了笛声.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得音乐,他们对东坡说:"笛声很有新意,决不是一般的乐工."派人去询问,原来进士李委听说是苏东坡的生日,专门作了一支南曲《鹤南飞》献给东坡.大家呼喊他,让他来到跟前,原来是个戴着青头巾,穿着紫色皮衣,腰间插了一支笛子的人.他吹奏完新曲,又畅快地吹了几个曲子,笛声嘹亮,就像要穿透云层崩裂山石一样,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李委从袖子里拿出一张很好的纸,说:"我没有什么要求您的,如果能得到您的二首绝句就很满足了."苏东坡笑着答应了他的要求. 

一,酣(喝得痛快,酒兴正浓) 俗(一般,普通) 腰(腰间插着) 既(已经,以后). 袖(从袖子里) 从(听从,答应) 

二,1.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音乐. 2.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 

三,抛砖引玉

四,《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2.唐太宗论弓矢

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少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数十张,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给造弓的工匠看,却说'都不是良材',我问那原因.工匠说:'木心不直,则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弓虽然强劲,但射出的箭不直.'我这才明白先前的分辨不精了.我凭弓箭平定天下,辨别它还不能详尽,何况天下的事务,能够都知道吗 "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多次召见,向他们询问民间的疾苦,朝政事务的得失.

一,1.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 2.从前 3.不正 4.事务 5.皇帝自称 箭

二,l.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 2.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省值

班休息,经常召见,询问民间百姓的疾苦,国家政事的得失. 

三,1.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2.这段话说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而且善于触类旁通,从自己的不足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执政手段,这样他治天下可以说"虽不中,亦不远矣".这也是形成唐代贞观之治的主要原因吧. 

33.王猛为京兆尹

秦王苻坚从河东回来,任命中央禁卫军营的将领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任命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兼京兆尹之职.特进,光禄大夫强德是太后的弟弟.他醉酒闹事,倚势横行,抢人财物,子女,成为老百姓的患害.王猛刚一到任就把强德拘捕了,上报皇帝后不等批示,就已把他杀了,陈尸于市;苻坚派臣下快马传旨赦免,已来不及.王猛与邓羌志趣相投,疾恨坏人,纠查案件,没有什么顾虑,一个月左右,被杀掉,判刑,免官的权豪和贵戚有二十多人,朝廷震惊,邪恶的人连大气也不敢出,路上丢失的东西无人拾取,治安很好.苻坚感叹说:"我今天才知道天下是有法治的!"

一,l.京城最高的地方官长 2.朝廷中一种特殊的官号. 3.初到任 4.志趣相同

二,1.醉酒闹事,倚势横行,抢人家财物,子女,成为当地百姓的祸患. 2.苻坚派臣下快马传旨赦免,没有来得及.

三,1.王猛不怕权贵,严格执法,是国家的重臣. 2.秦王坚在王猛严肃执法之后,叹道;"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他岂能无法,只是无必行之法,袒护亲属是"刑不上大夫". 

3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

赵国的田部官吏赵奢征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用国法处治,杀掉平原君家九个管事的人.平原君愤怒,将要杀赵奢.赵奢说:"您在赵国是(王室)贵公子,现在纵容您家而不奉行公事,那么国法就被削弱,国法削弱则国家弱,国家弱则诸侯发兵入侵.这将使赵国无法存在,您又怎么能享有这种富贵!凭您的尊贵,只要奉公守法那么上下就安定了,上下安定则国强,国强则赵国政权稳固,而您贵为王族,难道会被世人看轻吗 "平原君认为他很贤能,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让他主管国家税收,他把税收工作做得很好,使百姓富裕而国库充实.

一,l.赵惠文王的弟弟,名赵胜 管事的人 2.国法 3.主管国家税收 4.发兵入侵

二,1.而您身为王族,难道还会被世人看轻吗 2.平原君认为赵奢贤能,把他推荐给赵王. 3.您在赵国是(王室的)贵公子.

三,对比 国家的利益与王公贵族的利益是一致的

35.三 镜

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徵去世了,皇上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赏给羽盖鼓吹,恩准陪葬昭陵.魏徵的妻子裴氏说:"魏徵一生节俭朴素,现在用一品官的仪仗举行葬礼,这不是死者的心愿."全都推掉不接受,而用布篷车载运棺柩埋葬.皇上登上禁苑的西楼,望着灵车痛哭.皇上亲自撰拟碑文,并刻在石碑上.皇上思念魏徵不止,对左右大臣说:"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正衣整冠;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发现盛衰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与失.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一,1.现在 2.推辞 3.停止 4.心愿

二,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看出盛衰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与失.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三,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贞观盛世)

36.毛遂自荐

赵王让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请他门下食客中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和他一起去,找到了十九个,剩下的没有能选到.毛遂向平原君自我推荐.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处在世上,好比锥子放在口袋里,那锥子尖立刻就会显露出来.现在先生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身边的人对您没有什么称道,我也没有听说什么,这表明先生没有什么能耐.先生不行,先生留下吧!"毛遂说:"我不过是今天才请求进入口袋里呀!假如早让我进入口袋,就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岂止是露出个锥子尖呢!" 

一,1.剩下的 2.尖端 3.向 4.通"早"

二,1.赵王让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请他门下食客中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 2.假如早让我进入口袋,就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岂止光露个尖儿!

三,毛遂自荐脱颖而出 自己推荐自己 人的才能全部表现出来

四,①人要善于把握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 ②这也是自信的表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