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风芹的blog
王风芹的blo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02
  • 关注人气:2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一年级语文教学与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

(2009-11-05 18:19:25)
标签:

低年级

认识能力

发展

教育

分类: 教学论文

浅谈一年级语文教学与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都与儿童认识能力的提高分不开。儿童在理解、表达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之,对客观事物有了较深刻地认识,其理解、表达语言文字的能力也相应提高了。因此,在一级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把教学与儿童认识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相结合。

一.识字教学中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注重在具体环境中识字。

识字是小学语文低段教学的重点。但识字教学如果处理不好,往往显得比较枯燥乏味。在人教版的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就运用大量插图,如看图拼音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填空、看图学文等把识字与认识客观事物结合起来。图画是客观事物在纸上的形象反映,虽然它同文字一样也是一种表现形式,但它比文字更直接,更能引起儿童的感官刺激,更符合一年级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比如在学习拼音时就能很地将图和字结合起来。先让学生观察、讨论图与字的联系,再请他们来说自己是怎样记字的。这样不仅让学生把字记得较牢固,而且也对具体事物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将拼音反复地放到生活中去教学,小学生脱离了语言环境孤立学拼音,是很难准确掌握拼音的。比如我在上《单韵母》一课中,教学生认识“O”字。我让学生先联系上下文想想“大公鸡”中的叫声,再看看它和谁比较相似。让学生明白鸡叫的声音就是它的发音,而数学中的“0”就是它的孪生姐妹。这样不仅让学生记住了“0”字,还让学生对这个字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二.在阅读教学中注重阅读能力与认识能力的共同提高。

一年级小学生能否理解课文,不仅和识字量有关,和拼音的掌握熟练程度有关,和课文的插图有关,更与儿童认识事物能力的水平有关。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儿童对文字的理解来认识事物并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提高儿童的认识水平,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的双重关系。比如我在备《过桥》这篇课文时发现:对于课文中所提到的“一排等式像小桥”等,古镇的孩子较容易理解,而发展中城市和山区的孩子把握起来就比较困难,因为他们见过桥都是大大的水泥桥或钢精桥抑或是根本就没见过桥。所以我在上这节课之前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桥的图案,特别是一些独木桥的图案,让那些见过小桥的来说说他所看见的小桥,加深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并鼓励学生假期与父母外出看桥,亲身去“过桥”。

三.在一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应注重在说话中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说话和写话是小学低年级作文的特有形式,它符合刚入小学不久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发展的特点。一年级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已有一定发展,但要说得清楚、完整、流畅、准确,还需进一步训练。特别是受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常常是片面的、简单的、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说话和写话不仅能提高儿童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观察、思考、说话、写话,能正确认识事物,从而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因为无论是说话还是写话,首要的都是要使学生有话可说,都需要材料,这个材料就是生活。因此,说话写话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对事物的认识统一起来,使语言文字起到表述对事物认识的工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说话和写话不仅是对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且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比如我在上《轻轻地》一课中,我追着课文提问:小草真得会疼吗?我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再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最后再汇报。有的学生说:“不会!但是会被踩的发不了芽的”看来这个学生已经有了“拟人”这个重要的的意识。……还有学生说我们也不可以踩小草,要爱护小草。课文这样说就是为了让我们保护小草………就这样让学生充分地说,在说中不断提高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工程,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学科。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把学习语言文字与发展儿童认识能力相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将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使儿童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并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教育领域的年轻教师,我相信只要留心观察、揣摩,我们都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思想,都可以在教育领域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鼻 比 笔
后一篇:甲流知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