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代表作《精疲力尽》赏评

标签:
电影新浪潮筋疲力尽米歇尔巴黎杂谈 |
http://f.chinafilm.com/panni/ima/10.jpg让-吕克·戈达尔是自“新浪潮”出现至今,最彻底、最强有力的革新代表人物。这个痛斥好莱坞、想造电影之反的人,用它的电影发展了电影思想和电影语言的全新的表现形式。
戈达尔1930年出生于法国巴黎,自小对电影就有狂热的兴趣。1950年,他进入法国《电影手册》编辑部,开始从事专职影评,与他的长辈安德列·巴赞及他的伙伴特吕弗等人一起,致力于开创一种新电影即后来所说的新浪潮电影。
1959年,戈达尔摄制了他的第一部长故事片《筋疲力尽》。
《筋疲力尽》讲述一名法国青年米歇尔偷了汽车后,在去巴黎的路上超速行驶,招来了警察,米歇尔用枪打死了警察。来到巴黎后,米歇尔一边找一个欠他钱的朋友要钱,一边追求卖报的美国姑娘帕丽夏。帕丽夏随心所欲地一会儿说爱米歇尔,一会儿又说不爱了。最后,米歇尔被帕丽夏告发,死在了警察的枪下。这部影片没有设立传统的正反面人物的固有形象,影片中的各个事件之间缺乏因果关系,在剪接上没有采用传统的时空换场手段,不考虑导演主观的连续性,而是用切入手法完成镜头的衔接。
1960年,《筋疲力尽》一问世,就以其新颖的叙述技巧、打破传统的剧作形式和反常规的剪接方式引起了电影界内外的极大震动。戈达尔也于当年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正是《筋疲力尽》这种表现现代普通人、运用新观念和新立场、采用真实场景拍摄的低成本电影为法国“新浪潮”电影树立了榜样,并成为“新浪潮”电影的宣言。
筋疲力尽
http://ilehuo.com/uploads/allimg/090113/1P231I56-1.jpg
法国1959年出品,黑白片,89分钟
编 剧: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
导 演:让-吕克·戈达尔
摄 影:拉乌尔·库塔尔
主 演:让-保罗·贝尔蒙多(饰米歇尔)
本片获1960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筋疲力尽》是法国电影新浪潮最早获得成功的作品之一,并被视为这一运动的美学宣言。 基本剧情如下:米歇尔是个游手好闲的青年。一天,他偷了一辆汽车,从马赛开往巴黎。路上,他枪杀了一名追踪他的警察。来到巴黎后,米歇尔在大街上遇见了卖报为生的美国女学生帕特丽夏。米歇尔向帕特丽夏表达了爱意,游说她跟他一起去罗马。而帕特丽夏一心想当记者,正在和一个记者来往。米歇尔和帕特丽夏虽然经常见面,但他们间的关系貌合神离,反复无常。同时,米歇尔不断抢劫,并几次打电话向一个朋友索债,而他的通缉令已经登在了报纸上。警察找到了帕特而夏要她说出米歇尔的下落,起初她袒护米歇尔,但最后还是告发了他。帕特丽夏回到住处,说明了一切。米歇尔虽然吃惊,但并没有逃走的意思,对他来说,反正一切都完了。米歇尔的朋友来还钱,米歇尔告诉他自己已被告发。朋友说可以一起走,米歇尔却声称他已筋疲力尽,哪儿也不想去。警察封锁了道路,包围了房子。米歇尔身中数枪,倒在街头。临死前,他对着帕特丽夏作了个鬼脸,说道:“真可恶。”而后者不解地问:“真可恶?这是什么意思?”
《筋疲力尽》有一个侦探片的外表,但却与侦探片等类型片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对于后者来说,片中的人物大都善恶分明,要么是正义的化身,要么是邪恶的代表,体现了作者的褒贬。而对于《筋疲力尽》中的人物,就无法用道德标准去评价了。米歇尔是一个没有生活目的的人,他偷车、杀人、抢劫、恋爱都没有什么原因,只是一时兴起罢了。而帕特丽夏一会儿说爱米歇尔,一会儿又说不爱;一会儿袒护他,一会儿又告发他,这同样令人不解。影片的结局也并非简单的正义战胜邪恶。警长本是个无能之辈,只是因为帕特丽夏的出卖才找到了罪犯。而米歇尔选择死亡不是为了赎罪,他不过是厌倦了生活。他的遗言并非针对警长,也并非针对帕特丽夏,而是对这个荒谬世界的诅咒。事实上,影片体现了当时盛行于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存在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存在先于本质。影片并没有事先规定人物或好或坏的本质,而只是将人物的存在方式呈现给观众,一切由观众自己去发现,去判断。影片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称赞。导演戈达尔称,“新浪潮” 的真诚之处在于它很好地表现了它所熟悉的生活、事情,而不是蹩脚地表现它不了解的事情。随后,他在另一部影片《狂人皮埃洛》中,又创造了一个随心所欲、漂泊不定的人物皮埃洛。从此,这类反社会、反英雄的形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电影中。
与影片内容完全相符合的是其技巧。导演戈达尔堪称是电影史上最肆无忌惮的天才。他在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一直致力于打破一切电影语言规则,为后来无数具有叛逆精神的电影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灵感。《筋疲力尽》在打破传统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新的方法。
其一是跳接。跳接,是指在不改变拍摄方位的情况下,去掉一个连续动作中的一部分,将因此发生断裂的两个部分接在一起。例如影片中,当米歇尔向警察开枪时,镜头从他的头摇向手,这本应由一个镜头完成,戈达尔却省略了肩部,使之变成了两个镜头。用这种方式,戈达尔删去了他不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大大加快了影片的节奏。
其二是新的摄影风格,这一点与摄影师库塔尔有关。《筋疲力尽》率先采用了自然光、软焦点和肩扛拍摄的摄影方式,并且大量运用变焦距和随意的运动。这些手法全都来自新闻片,而用在这里,就产生了一种自然真实的效果,仿佛是生活在银幕上的流动。如在拍巴黎街头时,戈达尔使用了大量起伏不定的跟镜头,由于画面来自观众的观点,因此这些画面使观众感到亲切、感人。大角度的摇镜头,将街头群众场面尽收眼底,甚至不放过那些围观群众的指手划脚,它使观众体会到即兴创作的情趣,从而缩短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
其三是新的蒙太奇。戈达尔不再使用叠、化、淡出、淡入等手段表示时间的过渡,也不再遵循全景-中景-特写的常规顺序剪辑影片。
《筋疲力尽》的革新意义还体现在影片形式上和拍摄方式上。戈达尔声称:“我认为我是一个论文家,我用小说的形式写论文,用论文的形式拍电影。简而言之,我是写他们而不是拍他们。”他的影片是不同于故事片、纪录片和实验片的第四种影片。在《筋疲力尽》中,戈达尔有意避开那种首尾相衔、情节跌宕的结构方法,限制和缩小了该片的叙事成分,让生活在银幕上流动,从而拆除了影片与观众之间的观赏心理障碍。他在后来的一些影片中,甚至采用采访和自己出面等形式更加极端地摧毁电影的形式界限。与此相比,《筋疲力尽》是比较接近常规故事片的,但已不难发现一些对影片叙事毫无作用的段落和镜头。戈达尔有一句著名的口号“电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实”,因此,他反对事先设计安排,主张一种自发性的即兴创作方式,拍摄前只有一个粗略的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