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1959”:国庆十周年电影献礼

标签:
《林家铺子》水华《五朵金花》谢添中国文化 |
1959年被公认为是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高峰。这个创作高峰的出现,首先是经过十年的发展,电影工作者在思想、业务、创作各方面都趋于成熟,而且同时又与特殊的历史机遇有关。早在1958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就决定在文化领域组织一批重点项目,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电影献礼是其中一项。当年推出了《林则徐》、《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五朵金花》、《青春之歌》、《林家铺子》、《老兵新传》、《今天我休息》等一系列优秀影片,写下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光辉一页,被称为“难忘的1959”。
“难忘的1959”之《林则徐》:赵丹表演史上一个新里程碑
http://vipftp.eku.cc/vrw/sc/sctx/351654651348.JPG
《林则徐》(编剧叶元、吕岩,导演 郑君里)是一部以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历史故事片,又是以林则徐为剧情主线的历史人物传记片。影片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和创造性,把这一悲剧性的历史事件艺术地再现出来,具有一种史诗的力度,不仅成功地塑造出林则徐这一民族英雄形象,而且以磅礴的气势展示出鸦片战争前后,朝野上下广阔的历史画卷。另外,创作者在继承中国古典艺术传统、追求民族风格,特别是意境的营造,人物情感的烘托以及含蓄隽永的韵味追求上,匠心独运,使作品将粗犷与细腻,雄阔与柔美等风格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导演郑君里称赞林则徐的形象饱满,就像一颗“放在不同光线下转动”的宝石,“各个棱面都放射出珠光宝气”。作为林则徐对立面的义律,也抛弃了民间一味丑化的趋向,被塑造成一个深谋远虑忠心耿耿的大英帝国官员。其后编纂的电影史书莫不称赞其为“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优秀影片。
由杨沫的同名小说改编、崔嵬和陈怀皑执导、谢芳主演的《青春之歌》,因为以知识分子为正面主人公出现在新中国的银幕上而格外令人新奇和兴奋。
1959年是中国电影史上奇峰突起的一年,这一年生产的80部影片中有30部是优秀的和比较优秀的,《青春之歌》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影片之一,它在编、导、演、摄、美、音等各个方面均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汹涌的革命激情和对英雄人物的礼赞,不仅在于影片拍摄的总体水平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且还表现在“左”倾文艺思潮流行之时,它能给予有力的抵制。整个影片像一首优美而又激昂的长诗闪耀在“难忘的1959”的星空。
“难忘的1959”之《五朵金花》
http://www.yndaily.com/pic/2006/06/news_89_270939_4.jpg
《五朵金花》堪称那个时代艺术方面的代表作。这部影片当时获准在国内外放映,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编导好、演员好、音乐好、风景好、色彩好”的“五好”影片。《五朵金花》将民俗、民族风情和故事有机结合,它在群芳争艳的“献礼片”中闪烁着奇异的光彩。杨丽坤所扮演的美丽善良的“金花”更是在人们心目中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在那遥远的地方,让爱情更清澈
像“可可西里”在青海话里“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姑娘”的意思一样,“金花”在云南一定也有一个美好的传说,而且一定是美丽善良的姑娘才敢担当这个名字。副会长金花与白族青年阿鹏在“三月三”盛会上一见钟情,蝴蝶泉边约定一年之后如不变心就再次相见。“蝴蝶飞来山茶开,去年约会今年来”,于是阿鹏高唱着来寻自己的心上人金花姑娘了。一路上遇到了积肥模范金花,牧畜场的金花,炼铁厂的金花和拖拉机能手金花,甚至还遇见了找金花的采药爷爷。救人,出力,帮活,却始终与心上人擦身而过。两个人终于在“蝴蝶花开”的歌声中怦然相遇了。
这是少数民族人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表达对爱情信仰的方式,他们有着水晶一般清澈的心,用这美好的结局来希冀更美好的生活。先天的禀赋过于卓越,也就不再驯服于电影理论的邢锁去框定它了,它是在创造一种自己举手投足的方式,人在歌唱的时候,心也在歌唱,人在舞蹈的时候,心也在舞蹈。电影此刻不得不站在一旁; ,也就是说它的存在并不能对这样生活有任何程度的扰乱,相反,它是被影响的那个。
许多少数民族的电影像《刘三姐》,《阿诗玛》都流传下来经典对唱,有一点点音乐片的影子,少数民族的爱情故事加上风情对唱,遍地的飞花!也许只有他们的结合才能从祖辈那里继承些许润滑,让爱情更清澈,曲子更悠久传唱。现在看来,《五朵金花》确实算是一部比较前卫的电影,从中听不到任何杂音。它给了我们一个梦想,在那个遥远的地方还有这样的一种爱情,不痛苦、不悱恻,仅仅是充满美好和信仰。电影也因为沾染了它的气息而有些光辉四射了。
“难忘的1959”之《林家铺子》:
“1959国庆十周年献礼”中最巅峰之作莫过于由茅盾原作改编,夏衍编剧,水华导演,谢添等人出演的《林家铺子》。这部彩色影片堪称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代表作,也是新中国五十年电影史以至整个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影片之一。
《林家铺子》1983年获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1986年在香港由《电影双周刊》与香港艺术中心合办的“世界经典电影展”上,成为唯一一部入选的中国影片;1995年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时,被评选为十部优秀影片之一。它的出现代表新中国电影进入第一个十年的最高成就。
然而,当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回眸这部影片的时候,怅然发现成就这部经典里的几位功勋都已长眠。诸位大师在人生的旅途上躬身谢幕,却为中国电影留下一天永不谢幕的大戏,在电影胶片和放映机器的摩擦声中,一遍遍地上演,也一遍遍地接受着喝彩。
附:
原著:茅盾(1896-1981年)
代表作成功搬上银幕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紧邻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之地,这造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1927年到1929年间,是矛盾创作的第一个丰收时期。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左联”期间,矛盾与鲁迅结成亲密的战友,共同战斗在30年代的左翼文坛上。《子夜》是那段时期的代表作,茅盾还写了几篇农村集镇生活题材的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林家铺子》、《春蚕》都曾在不同时期被搬上银幕并成为同时期电影作品的翘楚之作。
为了表达对茅盾先生的崇敬之情到他的故乡乌镇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