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人互泰》之“古贤智慧”

(2022-12-30 15:53:35)

《天人互泰》之“古贤智慧”

——摘自梁之永《天人互泰》

       人类创造了历史,历史托出了贤哲。

       在历史长河中,每个时期、每个社会、每个国度、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精英,他们的思想交织成了人类文化的多彩画卷。他们在追求理想和探索真理的崎岖小路上,把毕生的精力甚至宝贵的生命都献给了社会、献给了人类,其独创精神与不屈意志感人肺腑、可歌可泣。古往今来,各类学术流派的名家代表数不胜数、灿若繁星。在此,仅列举人类智慧星空中璀璨夺目的几颗:“古代东方三大圣人”——老子、孔子、惠能;“古代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老子的哲学智慧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人。生活于春秋末期周景王、周敬王时期(约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曾任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他鉴于历史兴亡、人事成败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一套人在社会中如何才能生存的法宝,所著的《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其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他的学说,是道家学说的根本经典。后来庄子将其继承和发展,一并形成了道家学派。

       老子的哲学思想,谈道论德,围绕“道”为核心而展开。“道”是玄奥微妙的,指宇宙的本体及运行规律,世间万事万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均源于道、循于道、归于道,“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德”是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以清静、无为与不争自化。因此,《道德经》对治国、理政、安民、用兵、从艺、经商、以及修身、齐家等,从中都可以得到智慧的启迪。

       老子关于“道”与“名”的论述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对“善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关系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之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分清“私”与“无私”之别曰:“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对“水”的赞美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对自满和骄奢之人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捶而棁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对待万物的态度是:“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彻悟“争”与“不争”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何谓“袭明”?曰:“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明事物之理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知人者谓“智”,自知者谓“明”,自胜者谓“强”,知足者谓“富”,死而不亡者谓“寿”。柔弱胜刚强之法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明晰“贵贱”与“高下”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获得“财富”与“荣耀”时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一切事物都是辩证的:“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告诫贪婪不足者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祸”与“福”的转化关系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处事的方法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事物发展的渐进规律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违背天道和法理者警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之“道”,哲理之源;老子之“德”,处世之要。他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诚然,“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孔子的哲学智慧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生活于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以“唯我独尊”的地位,对中华民族文化及精神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自幼非常好学,他不耻下问,深刻体悟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真正涵义。其学说以先圣的“仁德”与“中和”为思想基础,其理论构成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礼,它给社会不同人等规范了应当遵守的各种礼教制度;二是仁,他认为“仁爱”与“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原则;三是道,“忠恕”是他一贯主张和实践的道;四是中庸,它是万物生成和进一步完善的根本。

       孔子的中庸之道,充满辩证关系,体验丰富的哲学智慧。中,是不偏不倚、不过不及;庸,是平常之理。“中庸”即“中行”,是一种折衷、均衡与调和的哲学理念。如: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忘惮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李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孔子看到宥坐之器时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诚,故常置之于坐侧。”“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也,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之又损之道也。”以此启发和教导学生要做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

       孔子在教育方面,实行有教无类,并对学生因材施教,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施教模式。他针对学生的家庭背景不一、天赋各异等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重点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顺其个性、各有追求。例如:颜回言谨慎行,对他侧重礼乐方面的教育,将来可选择从事礼仪方面的工作;子贡天资聪敏,多向他传授外交知识,将来有望是一个外交奇才;子路、冉求擅长政事,可注重于带兵、政务管理方面的培养,将来可成为将才或管理型的人才……。他教导学生要做到“四毋”:毋意(以道为行为准则,不能任意为之);毋必(不必有无为的各种想法);毋固(对待事情不要过于固执);毋我(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孔子对“正名”理论的逻辑关系是:“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子处世哲学的真实写照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他终生思考着: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要做一个怎么样的人?世人对这些问题是否彻底弄明白了……?他认为:人活着既不在富贵,也不不寿考,而在于追求仁道,只有修行仁的人,才能体会人生的快乐与意义,实践仁道这个最高目标,最终将自己培养成一个仁人君子。

 六祖惠能的哲学智慧

       六祖惠能(公元638—713年),唐代新州(今广东新兴)人。以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五祖传授衣钵,成为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他主张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法)以及“三无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等顿教法门哲学思想,对古代东西文化和现代人类的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其智慧使人顿开茅塞、大彻大悟。他的主要经典是《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

       《坛经》中,足见透射其哲学智慧之光。如:他初拜见五祖弘忍时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在辨析人与智慧关系上曰:“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他领会《金刚经》真谛后,即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然则“何时自性本自清净!何时自性本不生灭!何时自性本自具足!何时自性本无动摇!何时自性能生万法!”在理解师徒关系上,“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当遇僧人对“风动”还是“幡动”争论不休时,他语出惊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在论智愚关系上曰:“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又“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在论口与心关系中曰:“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又“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在评说功德、福德时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阐释家修与寺修时曰:“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明晰定慧关系曰:“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关于顿与渐,他解释道:“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又“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对生与灭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关于“三科”和“三十六对”的辩证曰:“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法。”此外,他的哲学思想在其“偈曰”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苏格拉底的哲学智慧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雅典)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古希腊思想文化的开山鼻祖之一,他与其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他善口头辩论而不事笔耕,其言论及思想均是由他的学生记录下来的。苏格拉底一生为追求真理、捍卫真理,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其智慧之光,照亮了雅典、照亮了希腊、照亮了欧洲、照亮了世界,实现了“灵魂不朽”。

       苏格拉底自幼刻苦勤奋,才华出众,富于想象,善于雄辩,其思维方式独辟蹊径。据载:一天,他与柏拉图等弟子出游,当走到某市场时,他突然拉住一个中年男子的手,说:“劳驾!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特向你请教:大家都说要做有道德的人,但什么是有道德呢?”男子回答说:“做人要忠诚老实,不能欺骗人,这是大家公认的道德行为。”苏问:“你说道德就是不骗人,但当与敌人交战时,我方将领为了取胜,总是施用骗人的诡计,你能说这种欺骗是不道德的吗?”男子答:“对敌人进行欺骗当然是符合道德的了。”苏问:“在和敌人作战时,若我军被包围了,处境危难,士气低落。将领为了鼓舞士气,于是欺骗战士说,我们的援军快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吧!结果,士气大振,最后突围成功。将领这样欺骗自己的士兵也是不道德的吗?”男子答:“那是战争中迫不得已才这样做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不能骗人啊!”苏又问:“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见到这样的情况,父亲拿药给生病的小孩服用时,小孩不愿意吃。于是,父亲骗小孩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好吃的东西。你能说这种欺骗是不道德的吗?”男子只好承认说:“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苏接着再问:“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么,什么是道德,不能只用是否骗人来说明问题。究竟用什么才能说明呢?还请你告诉我吧!”男子在苏的再三追问下,只好回答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就是道德。”苏听后十分高兴地说:“你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告诉了我关于道德本身的知识。从此,使我懂得了一个长期弄不清的问题。”这种“诘问式”的哲学辩论方法,是苏格拉底一生最擅长运用的。它的表现情形归结为:一方面,自己在对问题不解或未知时,不耻下问,体现自己每事必问的谦逊品格,使自己从中受益;另一方面,自己在对问题已知的情况下,通过与对方的互动思辨,对他人是一次智慧启迪的深刻过程。因此,它在提高自己的同时又启发了他人,使自己和他人达到了“无知而知”的目的,这实质是一种最早的辩证法形式。苏格拉底曾说:“我的母亲是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经典名言,它被永久镌刻于古希腊德尔斐神殿中。这句话的“自己”,至少有两层内涵:一是指人类这个群族的自身,二是指每个人的自身。认识你自己,意味着要研究人类历史,探讨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等关系,从而真正认识自己的灵魂。他的逻辑思维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灵魂,人的一切行动由灵魂主宰,而“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与精神,现于外就是“德性”。人如果认识了自己,就知道该怎样正确生活、怎样正确取舍,这一实践行为就是德行。他说:“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他强调,人应当要有正义、善良、诚实、勇敢、节制等美德,对事物做出善的选择,这种理性选择才是对事物本质合目的性的选择,也就是把握了事物的善。他要求人们从反思自己中寻找自身内在原则与自然本原的相合点,再进一步认识外部世界,明确自己在世界中存在的意义。因此,他常常通过提问的方式,使对方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中揭露矛盾,从而帮助对方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和审视自己,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最期望的是什么?最反对的又是什么?最终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他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此外,苏格拉底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只有最高存在的本体──神,才是智慧的,即是善,将“无知”视为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他以自己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他与人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被誉为“西方的孔子”,是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学说的奠基人,其思想学说是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在他之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从他以后,希腊的哲学研究开启了“心灵转向”的新时代,从注重于对自然的研究转向到注重于对人类自身的研究。在他的灵魂学说中,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精神实体,使物质与精神的两分化更为明朗。鉴于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命运的关爱,他强烈主张:哲学应当要以研究人类自己为主,即要着重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正义与非正义、道德与非道德、善良与邪恶、诚实与虚伪、勇敢与怯懦等问题。

       苏格拉底出身清贫,生活俭朴,从不顾自己生活的艰苦,只致力于教育事业。他说:“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当我们的需要越少,我们就越接近上帝。”在传道解惑的生涯中,他教无定所,做到有教无类,既不在乎物质报酬,也不专门设馆授课。当时,他被认为是最有智慧之人,社会各阶层家庭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的住所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他大部分时间是室外教育,如选择在市场、运动场、街头巷尾等公共场所,与各方人士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尤以讨论战争、政治、友谊、幸福、知识、真理、美德等问题为主。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论,开创了“伦理哲学”教育的新领域,其思想成就对世界哲学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柏拉图的哲学智慧

       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古希腊(雅典)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之一。他一生在羊皮纸上辛勤耕耘了几十年,写下了丰厚的著作,并将百科知识溶为一炉。苏格拉底的大量对话及其思想在他的著述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将老师的思想与自己的独到见解,汇成了一个崭新的思想理论体系。在有着师承关系的三位思想巨匠中,他成了中坚枢纽,是古希腊文化之魂。他不仅使苏格拉底名垂青史,自己也流芳千古,也因他而成就了后来的亚里士多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巨人看得更远。”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一个奴隶主贵族家庭,他28—40岁离开雅典,先后考察了麦加拉、埃及、昔勒尼、南意大利、西西里等地的政治、法律、教育和宗教制度,了解了各种哲学学派的理论。其间,他不畏艰苦,广交智者仁士,博采众长,并进一步掌握了当时的数学、天文学、力学、音乐等知识,力求独辟一条哲学与政治相结合的新途径。他回到雅典后,创立了自己的学园,世称“柏拉图学院”。学园的创立,不仅是柏拉图本人之事,而且也是欧洲思想史上的一桩历史大事,它成了后来欧洲最早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和学术研究机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柏拉图及其学园对世界哲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理念论”和“灵魂说”是他哲学沉思的重大结晶,是他在总结前人思想基础上的突破与超越,是一种闪烁着真理光辉的天才创立。当然,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因受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影响,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局限性和片面性。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是他庞大哲学体系中的灵魂,也是他追求理想国的理论基石。理念,即理想化、理性化的观念或概念,它具有普遍性、逻辑性、概括性、抽象性、假定性等特征。万事万物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在他看来,日常生活中,例如我们看到的“方形”、“圆形”等具体物品,都不是绝对的“方”或“圆”,几何学中的“方”、“圆”等概念才是一种理想和完美的存在。因此,大千世界,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总是互相交织、共存共生的,所有理想化、绝对化的“方”、“圆”、“美”、“善”等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只能作为一种观念的存在和理想化的追求。在客观事物中,这种特征和属性与事物本身是不可分割的,而对这一理想化的观念,柏拉图称之为“理念”。借用苏格拉底的说法,就是“美本身”、“善本身”等。理念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以下特点:一、理念是绝对的,它是完美的、纯粹的。作为理念化的东西,是白璧无瑕的、不可挑剔的。柏拉图举例说:“一个东西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美本身出现于它之上或者为它所'分有’。”“美本身”是原因,是本原的,而“美的东西”是结果,是派生的。他倒因为果,把美的理念看作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二、理念是常存的,它是不变不动的一种永恒存在。柏拉图以床为例说,实物存在的床是各式各样的,它有新旧、大小等之分,但床的这一理念(即“床本身”)是始终如一的、不可随意改变的,这是对事物共相(共性)的描述;三、理念是超感性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柏拉图说:“作为具体存在的东西,是我们所能看见的,理念是一种思想对象,是不能被看见的。”理念属于思想的存在,只能用意识和理性把握它、理解它,而不能直接被看见。客观物质世界中,人们对每一种具体事物都有与之对应的理念,无数的理念便构成了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他认为现实世界是人们可直接感知的,称为“感知世界”(或“可见世界”)。只有人们的思想才能感知的理念世界,称为“可知世界”(或“可理知世界”),这是需要通过人们的理性思维才可理解和把握的世界。他还按可感世界中的秩序和规则,将理念世界分为三个等级:一等是善、正义、美等;二等是数量、图形等;三等是具体事物。

      “灵魂说”是柏拉图在苏格拉底关于“灵魂”思想上的延伸和创新,它由三重组成:理智、激情和欲望。其中理智,是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理想国家、理想观念和理想人生的最高主宰,又是他探索真理激情的心中明灯。他写道:心灵的这三部分,也依次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在理想的人生中,理智部分应是最高等级,是驾驭人生激情的最高灵魂,是整个心灵的决定性方面。但激情部分却是那样的不稳定,它有时站在理性一边,变成果敢的意志;它有时又站在欲望一边,成了疯狂的放纵,一个人的心灵若被这种激情完全控制下,他的生活便是铺张浪费、纵欲无度、放荡不羁了,正如梦中的“非法欲望”一样。心灵中的三部分(爱智、爱胜、爱利),人皆有之,只是各人的重心不同。有些人的心灵里是这部分统治着,在另一些人的心灵里却是那两部分之一统治着。

       芸芸众生,修行不同,人格各异,各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爱智、爱胜、爱利,三者快乐,孰为最?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智慧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出生于古希腊北部的一个医生家庭。他17岁时到雅典柏拉图学园就学于柏拉图,在学园的20年间,他刻苦钻研,积累了广博的知识,被柏拉图称之为“学园的精英”、“智慧的化身”。他一生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多达数百种,现留存下来的仍有近百部,内容几乎囊括了社会中的每一个领域,其中包括有哲学、历史、政治、文学、修辞、天文、数学、地质、物理、动物、植物、生理、心理、医学、伦理、美学、戏剧等方面。马克思说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也说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还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是当时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的恩师。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思想家的集大成者和百科全书式人物,他批判地继承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学术成果,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思想大厦。他用毕生精力收集欧洲各地的动、植物标本,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动物园,还建立了一个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他对欧洲乃至全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人类的科学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哲学史上的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形式逻辑,其中包括了“三段论推理”的思维方式。他力图把思维形式与存在联系起来,按照客观实践阐明逻辑的范畴,这种思维方式贯穿于他对其他学科研究的始终。他的著作可归纳为几大类:一类是逻辑学,有《工具论》等;二类是形而上学,有《形而上学》等;三类是科学,有《物理学》、《动物志》、《运动发生论》、《天文学》等;四类是美学,有《修辞学》和《诗学》等;五类是政治学和伦理学,有《政治学》、《经济学》、《大伦理学》、《论美德和邪恶》等。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和科研方面,他组建了吕克昂学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他把人的灵魂划分为理性灵魂(认识、思维等)和非理性灵魂(感觉、欲望等)两部分,教育目的是扩展灵魂中的理性,抑制灵魂中的非理性。在学园中,他亲自制订教学方法和学生守则,主张对学生进行“智育、德育、体育”等全面的教育,且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幼儿期以身体发展为主,重于体育运动;少年期注重音乐教育,以德、智、美为主要内容,他认为音乐有娱乐身心、陶冶性情、激荡心灵、塑造理性等功能;青年期要学习文学、诗歌、修辞、哲学、伦理、政治、天文、数学、几何等学科,重于开发综合智力。在学期间,他要求学生养成自我约束、自定管理的习惯。他关爱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常一起进餐和常一起在林荫道上边散步、边讲课、边讨论问题,学园气氛充满着和谐、轻松和友善,故他的学派被称为“逍遥学派”,他自己则被称作“散步的哲学家”。此外,学园的教学内容丰厚多彩,几乎涉及科学领域的一切问题,一改其老师柏拉图学园的教学风格,他除了讲授哲学、政治、数学等外,还研讨逻辑学、生物学、物理学、伦理学等学科。吕克昂学园开创后,竟持续存在了八百多年,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亚里士多德说过:“虽然真理和友谊同样宝贵,但是忠诚要求我们对真理的敬重置于我们的朋友之上。” 他的话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与态度:“我爱吾师,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启蒙与成就,与他的老师柏拉图是密不可分的,既得之于老师的谆谆教导,也得之于与老师的思想分歧与决裂。是老师教导他如何去追求真理,他把真理看得高于一切。诚然,在学术上,后人对前人辩证的否定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也是真理内在本质的表现。他在哲学史上最精彩的一章,是对柏拉图唯心主义“理念论”所进行的有力批判。师生在围绕“共相”和“个别”的关系问题上是针锋相对的,他认为,“共相”是指一切事物的普遍名词,或说是其他可概括一个门类的普遍特征的名词而言。例如:“动物”、“树木”、“桌子”、“书本”等,是不同事物的共相,这概念不是实物的本身,而是实物的名称。真实存在的,显然是一个一个的实物,即“个别”。实物的共相,只存在于人的思维中,是集每一个实物的共同点所形成的观念。共相虽然可以代表实物,但它本身并不是独立于实物而存在的实体。这一论述从客观上还原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与柏拉图所认为的“共相”是永久的存在,“个别”只是暂时的存在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事实上,个别存在在先,共相出现在后,共相要通过无数的个别而表现出来,它不能离开个别而独立存在。为此,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事物的“四因论”:一是质料因,是构成事物存在的基本;二是形式因,是构成事物存在的形态或模式;三是动力因,是推动事物质料与形式结合的力量;四是目的因,是事物存在、运动所追求的目的。他还进一步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在潜在的结合中,时刻处于运动变化中。他的这一论述,实质上是一种唯物辩证的方法。他们之间思想的分歧,形成了古代思想理论的两个对立派别和两条不同的基本路线,并引起了后世的激烈论战。

        亚里士多德的一生,是勤奋治学、波澜坎坷、乐观向上的一生,耐人深思。他认为:人生的共同目的是对幸福的追求,幸福既来自自然界,来自社会,也来自人自身。幸福的实现,就达到了道德的至善;最高的幸福,是理性的沉思。

《天人互泰》之“古贤智慧”
《天人互泰》之“古贤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