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标签:
三郎那些事儿职位不干还是二十三日杂谈 |
“小年”与灶神有直接的关系。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是我国民间信仰最普遍的神祇,也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饮食之神,几乎各民族都有供奉。关于灶王爷的来历,历来众说不一。大致可分四种"流派":一是上古帝王说。很多史书上都有记载,《淮南子》中记载“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礼记》上说,灶王爷叫祝融;由于炎帝为"火德之帝",祝融为"火官之神",所以都被奉为灶神;二是鬼神或精变说。"《玉烛宝典》十二引《灶书》:"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灶王经》说天下灶君,以种火老母为尊。有人认为,这是俗信"灶君奶奶"的由来;三是穷蝉演变说。此说为当代学者袁珂的见解。他从《庄子·达生篇》"灶有髻"人手分析,说颛顼之子名穷蝉,蝉又是'灶有髻(蛣) ',而'髻(蛣)'又说是灶神,于是"穷蝉"与灶神之间就有了一定的联系;四是人死变神说。据记载,祭灶习俗在先秦时已经流行据传说,“灶王”原是浪荡公子张万仓,外号张腊月,娶了个媳妇,名叫郭丁香。这个丁香非常贤惠,自嫁给张腊月后,起早睡晚,收干晒湿,辛勤持家,多亏娶了个勤劳的丁香,几年功夫家业就兴旺起来,骡马成群,瓦舍百间,张腊月阔了。张腊月看到家业越来越大,成了富户,就忘了本,看着丁香没有年轻时俊了,就产生了喜新厌旧的思想,冬日活也不干,一心想把郭丁香休掉,找个漂亮的年轻媳妇。他整天虐待丁香,把丁香休出家门后,又娶个财主的女儿李海棠。这李海棠好吃懒做,整日和张花天酒地,不操持家务。几年功夫,家业败尽,渐渐地穷了,连房屋加土地都卖净,连饭也吃不上了,李海棠也不跟张了。
俗话说:休了前妻没饭吃,一年的腊月二十三,张腊月要饭要到一家门口,一个做活的给他盛了一碗汤喝了。张腊月说:“这汤真好喝,再给一碗喝吧。”做活的又盛了一碗给他喝了。喝完两碗汤,看看天色不早了,就说:“天不早了,给你家主人说一声,能让我在您家锅屋里住一夜吗?”做活的说:“行。”就把张腊月领到家里,在锅屋里住下。张腊月说还饿,还想喝碗汤,做活的又给他盛了一碗,张生喝完说:“你东家心眼真好,你回报一声,我想见见他。”家人说:“不用回报,我家主人心眼最好,给他说一声就来。”张腊月心里感激不尽。自己正想着,这家主人来了,张腊月一看是个女的,好像面熟,再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休出家门的丁香。丁香问张腊月:“怎么到了这步天地了?”张腊月羞得无地自容。心想:我还有脸活着,死了吧。他一看丁香家的大锅底下火烧得正旺,就一头钻到锅底下烧死了。这时候,巡天的天神正好看见,就回报了玉皇。玉皇知道张腊月虽然不好,但他知道害羞,自己投火烧死自己,说明他没坏到底,还能回心转意,他既死在锅底下,就封他灶王吧。张天师传下旨意:封张腊月为灶王,为一家之主,逢年节都用果子敬他。每年腊月二十三骑马上天回报,腊月三十那天再回来,在天上过七天。张腊月被封了灶王之后,家家都把他的像贴在灶台前。有的妇女抱着孩子烧锅,有的小孩把他的脸皮抓破,有的小孩弄了泥巴抹到他嘴里。他很生气,到了腊月二十三日骑马上天一回报,对他不好的都穷了;对他好的,都变富了。老百姓一开始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才知道是灶王爷上天回报的。以后恐后他上天不说好话,在送他上天的时候,都摆上供品,叫他吃饱喝足,好好照顾,还圆成一番,叫他上天回报好话。后来还信不过,有的地方就用粘米做了个糖盘敬他,叫他吃了糖盘粘住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人们还在灶王像两边写了一幅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披是:“一家之主”。也有说是:“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的。
此外,关于灶王爷,还有一个玉帝女婿的传说流行较广。说是有一年,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到人间视察民情,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在天上呆久了觉得闷,也跟随母亲下到了凡间。她看到民间百姓的疾苦,非常同情。同时看到人间有那么多的恩爱夫妻,她也很向往真挚的爱情。后来她看上了一个给人烧火帮灶的小伙子,她觉得这个人心地善良、勤劳朴实,于是决定留在凡间和他一起生活。玉皇大帝闻听后非常生气,把小女儿打下凡间,不许她再回天庭。王母娘娘心疼女儿,百般求情,玉帝才勉强答应给那个烧火的穷小子一个灶王的职位。从此,人们就称那个“穷烧火的”为“灶王爷”,而玉帝的小女儿就是“灶王奶奶”了。对此说法我感觉似乎要容易接受一点。
话说古时有位宰相名叫吕蒙正,他年轻时,家境极为贫寒,曾一度落魄于破庙中,靠僧人布施度日。后来几经艰辛,终于中举,出人头地,并先后在宋太宗、宋真宗时出任过三次宰相之职。但在他最贫困之时,曾在祭灶君时赋予一诗“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帝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以诗与灶君述说其郁郁不得志的心情。结合今天的现实怕是各家各户的处境都不会一样了,富起来的人想着的是“美味佳肴诗一篇”而老百姓多数还是“一碗清汤诗一篇”,但愿灶君今日上青天,能够在玉帝面前不以供品的多少好差为评价,如实把人间的事情说得清楚、道得公平,以求得“上天多多言好事 ,下界长久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