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一种翘首以盼,是一种合家团圆,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春节,于江可而言,则是喜忧参半。逢年过节倍思亲,一想到故乡那翘首以盼的目光,内心还是有万千情绪无处安放。过年,是长辈盼望小辈团聚的日子,他们是数着日历的天数,在时光中熬着盼望小辈的归期。
之前的每年过春节,她和家人都会开开心心地回去和父母、爷爷奶奶,还有姐妹们团聚。家是温馨浪漫,是游子心中的启明灯。家,是宽宏包容,是游子永远的避风港。只要想到远方的目光,内心就会充满力量。外面世界再繁华,始不及家中一盏灯。
可是2024年的春节,却不一样了。父亲在十年前就匆匆忙忙走了,母亲也在2023年最后一次上来广州她这里小住一段时间,回到家乡元宵节后就走了。这一年,她都是在难受、回忆中度过,每每想起父母的音容笑貌,她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痛。近乡情怯,她都有点怕触景生情。
这次回到婆家时,已是深夜十一点多了,放下行李,一家人就跑去一楼的储藏室看望身体抱恙的爷爷。他听到他们几兄弟都回来了,他激动地起来了,竟然又一个人摸索着爬上五楼,江可仔细打量着他,只见他头发花白,人瘦了一圈。江可让乐乐叫了声“爷爷”。爷爷眼眶中闪着晶莹的泪花,咧开嘴巴乐呵呵地笑了,奶奶说爷爷一个月前就念叨着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天天上来这里找人了。
几年前的爷爷,身体依然硬朗,健步如飞。但前二年不慎摔跤了,虽积极治疗,还是落下了老年痴呆的后遗症。他有时候大小便失禁,而且说话也有些语无伦次,做事稀里糊涂的。
奶奶指了指阳台,上面晒满了爷爷的屎尿衣裤,她说整个冬天,爷爷不时拉屎尿身上,洗都洗不尽,没有太阳,晒又晒不干净,令她和女儿苦不堪言,幸好唯一的女儿住得不太远,不时过来帮衬照顾一下爷爷。
江可说真是辛苦奶奶和小姑了!孝心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它无关物质和财富,而是源于内心的真挚情感。小姑用质朴的行动行孝,也是为下一代身体力行,做出了榜样。
春节,除了家人围坐唠家常,也是走亲访友的欢乐日子。初一,她们一家就叫了网约车来到一百多里路的娘家,因为母亲才走一年,所以这一年的初一,她们几姐妹,还有些近亲都要来,去母亲的坟上烧香祭奠,远些的姑姑,堂姐堂兄弟也都来了,中午二十几号人热热闹闹地开了三桌,在一起互相聊天吃饭。这满满的一桌桌好菜,久违的亲友们亲切交流谈笑,流露出浓厚的亲情乡情。
当天下午,江可和姐姐及她儿子小平一起去了不远的赣州,当晚观看了赣州城市搞的"赣州经开区2024新春焰火晚会“,并在姐姐儿子所在楼层的顶楼观看了五颜六色的灯光秀,精美绝伦的无人机表演、五彩缤纷绽放在空中的烟花。
第二天,她又和姐姐、姐夫、妹妹、妹夫们一起坐大妹夫的车去给舅舅,还有两个姑姑拜年,舅舅的两个儿子都回来了,他小儿子是在惠州开厂的,听说做得还不错,舅舅看上去也依然年轻,白白胖胖的,江可关心地问起舅舅的身体状况,他也说还不错,有时候会去小儿子那边住上一阵子,有时候又回来这里乡下住。
大姑姑已经八十多岁了,她一个人佝偻着身子,呆坐在门口晒太阳,看上去是那样孤单和可怜
。她儿子一家人还有女儿女婿却在里面吃饭,早就听说他的儿子不太聪明,又不太孝顺,姑姑看到他们几姐妹,有些认识,有些都不怎么认识了。小姑姑的情况也不好,她儿子一直犯错没有出来,幸好,她儿媳妇能吃苦,还在深圳打工,顾着这个家,竟然建起了一幢三层小洋楼,装修的也挺好,所以小姑姑是苦中有乐,带着小孙子过日子。
大年初三,所有的姐妹和家人也一起去了江可婆家拜年,因公公婆婆年岁已大,他们在外面的一酒家请大家吃当地有名的鱼头,还有特色菜,每一道菜都很地道正宗,味道鲜美,鲜香辣,这次爷爷高兴,竟然也愿意和大家一起热热闹闹地吃饭,奶奶小叔都一起去了。
初三晚上是小姑一家请客,小姑与小姑父烧得一手好菜,鸡鸭鱼肉狗肉,杨梅酒蜂蜜酒,新鲜蔬菜,应有尽有。
快乐的时光过得快,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多回家,多出去走走,才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领略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收获不一样的见识,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休假有限,在一闭眼一睁眼间假期就消逝了。假期一过,候鸟们又得重启行程,长辈们又得面临着儿女离开,再次进入守候的轮回中。
遥思年少时期,背起了行囊,怀揣梦想,径直走向远方。蓦然回首,留给家乡的只有越走越远的背影,不知何时是归期。想起了李商隐的那首《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寥寥数语,写尽了浓浓的惆怅。
自古以来,他乡为异客者,思乡情绪皆大同。外面的世界再繁华,始抵不过心中的故园。也许只有同等经历的人,才能体会这个中滋味,体会那一滴泪水中的苦涩,及淡淡的忧伤。
新年,是时光的起点,我们更多的是畅想未来,即将到来的机遇和美好的前景,正在前方隐约地向我们招手,于是我们又燃起了信心和希望,顾不得疲惫和伤痛,又要义无反顾地风雨兼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