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断句学案

(2018-01-14 15:01:24)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断句学案作者:mimisisitete

【考点解析】2009年《江苏语文考试说明》附加题要求对课外文言文断句6分(画斜线)

【考情预测】

文言断句其实是考测学生对文句内容的理解。因此,将断句考点单列,符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对这种题型要引起足够重视,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断句方法,加强训练,提高应试能力,做到有备无患

【备考指南】    掌握方法    熟住口诀

一.【断句原则】先粗后细

断句时请记住:一通读,二点断,三标点,四检查。

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断句的正确方法:要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其次,遵循一个原则——先断后点。即在上步基础上,先一小段一小段地断开,然后再考虑该用什么样的标点符号。

除了凭语感外,还要运用有关虚字、词法、句法等基础知识以及人名、官名、地名等文化常识,反复检证,推敲,才不致出错。

二.【独家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哉”“为”)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是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形,各自位置要记清。

(一)利用修辞断句

对仗、排比、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字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抓住这些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如“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而在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对此考点的考查中,五道题有四题可利用对偶(或对称)句子形式帮助断句,例如:

1、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清 、江琬《传是楼记》)

(译文:藏书之难还比不上守书之难,守书之难又比不上读书之难。

2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清 、江琬《传是楼记》)

(译文:所以藏书而不能守,同不藏书没有什么两样;守住了而不能读,同守不住没有什么两样。

(二)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

★古文断句时,可借用句首、句中、句尾的一些标志性词语来作辅助断句,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

1、句首标志词

连词: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而(注意:连接的是短语还是分句)、且(注意:是连词还是副词)、岂、岂非、得无(毋)、无(毋)乃、何其、岂独、唯

★发语词:夫、盖、凡、若夫、嗟夫、且夫、今夫等;

★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

★谦敬词:下官、臣、窃、寡人、妾、愚、君、公、卿、夫子等;

★人称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汝(女)、彼、此等;

★疑问词:何、谁、孰、安、胡、焉、奚等;

★复音虚词:然则(然)、是故(故)、是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2、句尾标志词。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者、也、矣、者、焉、耳(尔)、哉、耶(邪)、而已、乎、焉、欤(与)等。

3、对话标志词。文言对话常带有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结合章法结构断句

1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如: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即为分说总承法

再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者也/……”即为总说分承写法。

•     2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     如:如教材《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的“师”与“师”即前后相承,这之间即可断句。

(四)注意语法结构断句

1、叙述对象一般是名词或代词,施动对象一般作主语,其前一般要停顿;受动对象一般作宾语,其后一般要停顿。

如: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练习: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于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2、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性短语经常做谓语,一般讲,尤其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前后往往不能断开,因为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

(五)了解固定结构断句

★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常见的固定结构形式主要有:⑴……者,……也。⑵所以……者,……也。⑶为……所……⑷何……之有?⑸孰与……?(与……孰……?)⑹无以……(有以……/何以……) ⑺与其……孰若(不若)…… ⑻不亦……乎?⑼如……何? ⑽得无……乎?(11)奈……何(12)无乃……与(乎)等

【误区提醒】

一忌:忽视标点。从目前高考的试题来看,只是要求学生将句子断开,有的附着翻译,尚无标点题型,但这并不代表不会考查。因此,练习中尚需在断句基础上标点。

二忌:一步到位。部分同学做此类题型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往上标点,看完即标完。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却已无法改正。

断时,先用铅笔标画,待回眸检查确定后,再用签字笔用“/”标画上。

三忌:脱离文意。断句标点的根本依据在文意,方法只使用于特殊,因此,同学们不要舍本逐末,应做到立足文意,活用方法。

【经典题解】将下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方法题解】

 

孟子曰/(对话标志词)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对称)登泰山而小天下/故(句首语气词)

 

于海者难为水/(类似对称句式)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并列结构)

 

月有明/容光必照/(句尾语气词)流水之为物也/(句尾语气词)不盈科不行/(对称)君子

 

之志于道也/(句尾语气词)不成章不达

 

【跟踪训练之一】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

 

【跟踪训练之二】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

 

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

 

【跟踪训练之三】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

 

能事亲

 

【跟踪训练之四】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史官日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

 

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

 

天下士也哉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划线的词。

(1)妻之()(2)烹彘也()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划线词的词义。

①兔触株()

②因其耒而守株()

③而为宋国笑()

复得兔()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划线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

②从而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故事讲的是          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   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      佣作: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          偿:报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    邑人:同乡

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

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参考答案

(一)1.去:离开(2)破:击破2.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

3.如: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

(二)(1)A.嬉:游戏,玩耍B.贾:商人(2)孟母三迁

(三)1.C2.(1)止:阻止(2)遂:于是……就……3.婴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4.(略)言之成理即可

(四)1.①走:跑②释:放下③身:自己④冀:希望2.议论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翻译:兔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3.守株待兔(略)

(五)1.①斯:这样②谢:道歉2.有志者不食嗟来之食3.(略)

(六)1.转身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3.叶公好龙

4.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七)1.A2.凿壁偷光3.三个故事:凿壁偷光、佣作求书、

0

前一篇:瓶中的腊梅
后一篇:两棵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