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古以来会文人相轻?

分类: 转载 |
为什么自古以来会文人相轻?

“文人相轻”这个词语最早见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典论.论文》,原文如下:“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文人之间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古往今来,文界由于互相轻视而引发的纷争多如牛毛,有的甚至酿成悲剧--如宋代的司马光、王安石和苏东坡就互相倾轧了大半辈子,而秦代的李斯甚至囚禁并逼死了老同学韩非。晚唐诗歌大家杜牧曾诋毁白居易,李清照也曾攻击过苏轼等等。
文人相轻的坏风气何以产生,古人就有人分析过: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彼此之间势必存在竞争关系,于是各派互相攻击。而后世之学者,不见道之全体,于是各执一端,文人相轻的渊源也就由此产生。“文人相轻”就个人心理而言:来自于唯我独尊的自恋意识。自负者往往自恃自傲,宋朝的王安石与苏轼两个超级文豪,相轻起来有点戏剧性,这两个大师级人物相轻起来可就厉害了,东坡先生也因此吃了大亏。当时,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一天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找王安石,王宰相不在,他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了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东坡先生就因为错改了宰相大人王安石两句诗,引发一场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他这次“相轻”的代价已够大了。当然,两人之间也经常争斗 ,只是这次最为突出。有人说王安石是故意找茬的,含有政治目的。那就不必去探讨了,也不是轻易能说清的。苏东坡这个人,天资聪颖,少年得志,正因为苏东坡太聪明,因此许多人在他眼中跟笨蛋没两样。这就使得他对看不顺眼的事,下意识就觉得是对方的问题,既不满新党王安石的变法,又厌恶保守党司马光守旧顽固,还会当着上朝的时候直接呛皇帝,让神宗、哲宗两位皇帝又爱又恨:爱的是他的才华洋溢,恨的是他的桀骜不驯。于是,好好的一个天才,就在多数同事、长官、老板都讨厌的状况下,排挤到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没钱、没地位、没人理,还得靠弟弟苏辙接济才能生活,最后孤单地死在常州。
仔细想想,我们身边其实也经常存在这样的人:天资聪颖,才华洋溢,但容不下他人意见,并且无法与人相处,甚至别人的话没听完,文章没看完,就提出自以为是的廉价批评。对这些人来说,如果你针对他的看法提出建议,他就会认为这是恶意批评;如果你告诉他某个说法可能有错,他会死不承认;如果你要在做错事情之后认错,他绝对不会道歉,并且从此恨死你这个人,甚至干脆放话先抹黑你,好让你无法取信他人,以保全他的面子。人性使然,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的意识,有才之人,自负自满是不可少的,那是自信的来源,但品德上更该做到谦恭有礼,那才是真有才智之人。(文字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