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54年李可染、张仃、罗铭赴江南写生暨写生画展

(2020-11-15 09:11:35)
标签:

文化

分类: 学习资料

1954年李可染、张仃、罗铭赴江南写生暨写生画展

中国绘画确有其奥妙的地方,但中国绘画在世界上占有的位置,却是古代作品。他们说中国近现代作品不过是古董的模仿而已,并说我 们在开倒车,甘做古人奴隶,怀疑中国为什么千百年来还在抱残守缺。

——摘自关山月先生《罗铭先生画集序》1954年李可染、张仃、罗铭赴江南写生暨写生画展

  提起中国绘画近现代的改革与发展,但凡对中国绘画历史有些了解的人,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几个人名,那就是:李可染、张仃、罗铭。而提起这三位国画大师,又会让我们想起19549月,在北海公园举办的三人写生画展。

  今年4月的一天,有幸到罗铭先生之子——罗琳先生家中做客,听罗琳先生讲起这一段过往。

  19528月,应徐悲鸿院长之聘,罗铭先生由南洋归国,任教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这时的中国画坛,以仿古画为主,新中国成立后,众多国画大师经常探讨国画的发展方向,有人主张改革,顺应时代发展,有人主张复古。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954年上半年,带着从《新观察》杂志社预支的100元稿费,与李可染、张仃到黄山、富春江、苏州、杭州、无锡等地写生,百元的经费非常紧张,李可染三人江南写生之行的艰难可想而知。吃在老乡家,住在大车店。历时三个月的写生创作,同年9月,三人在北海公园的悦心殿举办了“李可染、张仃、罗铭水墨写生画展览会”,白石老人专门为展览题写了展名。展览共展出三人的写生作品八十幅,其中李可染四十幅,张仃十二幅,罗铭二十八幅。此次展览触动了当时的中国美术界,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剧烈的反响。黄永玉观展后,专门撰文《可喜的收获》,认为这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水墨画的一个新尝试,是提倡国画改革以来的可喜收获,这次写生创作对山水画新风格的发展影响深远”。留洋归国的吴冠中则称“这个规模不大的画展却是中国山水画发展中的里程碑”。更为重要的是时任中央美术学院代院长的江丰在看过展览后,改变了以往对中国画传统的认识,当即表示了自己对中国画革新的支持。

  三人展正是用实践在证实顺应时代发展的效果和意义。三人艺术上各有特色,共同的是中西结合,三人将各自的不同感受与自然风景结合,给当时的美术界带来很大冲击和刺激。

  李可染、张仃、罗铭三人的水墨写生画展在北京引起轰动后,也吸引了外地画家关注的目光,影响范围开始向全国波及。稍后不久,北京的古一舟、吴镜汀等人,江苏的傅抱石、钱松岩等人,陕西的赵望云、石鲁等人,也都纷纷开始组织写生活动,整个中国画界掀起了一股改革中国画的写生高潮,至此,中国画的创作面貌得以改变。

  事后多年也确实证明了李可染、张仃、罗铭三人在艺术上实验探索的价值,吴冠中多年后曾讲:1954年在北海公园山顶小小悦心殿中举行了李可染、张仃和罗铭三人的山水画写生展览,这个规模不大的画展却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里程碑,不可等闲视之。他们开始带着笔墨宣纸等国画工具直接到山林中、生活中去写生,冲破了陈陈相因、日趋衰亡的传统技法的程式,创作了第一批清新、生动、具有真情实感的新山水画。新中国成立30余年来的山水画新风格蓬勃发展,大都是从这个展览会的基点上开始生长的,我认为这样评价并不过分。 ”由此,能看到当时齐白石、徐特立、陈半丁、黄永玉等专家对从写生入手改革中国画的方法给予高度评价影响到了中国美术界。

  19597月,罗铭先生就西安美术学院刘蒙天院长的强烈要求,调任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支援我国大西北美术教育事业,一去30年,他的学生王子武、崔振宽、苗重安、江文湛、陈国勇、余乡等活跃在中国画坛,有的成为代表人物。其子罗琳先生说:家父将毕生都献给了祖国的美术教育事业。

1954年李可染、张仃、罗铭赴江南写生暨写生画展

附:《李可染、张仃、罗铭水墨写生画展》前言

  —— 李可染、张仃、罗铭

今年上半年,我们获得机会,到江南一带作了一次水墨画的旅行写生。用传统的水墨画表现方法去作真实景物的描写,这在我们还是新的尝试,所以我们的目的与要求也比较简单;这就是:画一些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但又不是老一套的,而是有亲切真实感的山水画。

在太湖,在西湖,在苏州,在富春江~~处处可以看到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的游人,使我们认识到解放了的人民对祖国的美丽山河是如何的热爱;同时更感觉到,中国人民能够生活在这样如画的环境里,真是很大的幸福,因之更加强了我们在这方面努力的勇气。

由于我们对于美术传统的钻研不足,以及其他各方面修养的限制,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目的,实践起来,仍然遭遇到不少的难题,这些难题不断地在我们工作中出现,给我们以困惑和折磨。——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在表现方法上如何运用传统技法和如何加以发展的问题,假如我们对传统的表现方法可以掉头不顾,仅仅使用中国工具,运用外来技法来作水墨写生,或是完全使用传统的技法,对着现代的景物,作公式化的描写,那问题就都比较简单了。若要企图把传统中优良部分加以发扬,使它能适合于反映目前的现实;同时把现代外来的技法,融化在风格中,使表现力更为丰富;这就不很简单了,困难正是不在于理论上是否已经明确,而是要在实践中得到具体的解决。当然,以我们有限的能力,和这样短短的时间,是不足以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我们不过是向着这样的方向开始走了第一步,问题真正解决和向更高的发展,还有待于美术界的共同努力。

由于以上的原因,我们这次在作画的题材上没有涉及到较多的方面。比如正在改变祖国面貌的种种伟大建设,毫无疑问将成为新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是我们暂时还没有去描写它。为了集中地解决前述的一些问题,首先只选择一些比较容易入手的题材作为尝试。因之这些作品只能说是一些初步的习作,是一些还待继续加工的草稿。所以要把它展览出来,是因为这样做在我们还是一个新的开始,对不对,要请大家指教。

  一九五四年九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