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中国古代绘画中高规格的“世界杯”

标签:
文化收藏 |
分类: 人文历史 |
蹴鞠----中国古代绘画中高规格的“世界杯”
http://s13/mw690/001K7EIFzy7lnjXxJcU5c&690
宋·苏汉臣 《宋太祖蹴鞠图》
《宋太祖蹴鞠图》纵28.6厘米,横56.3厘米,原作者为北宋画家苏汉臣,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这幅为元代画家钱选之摹本。此画设色淡雅,用线古拙。明人唐文凤在《梧冈集》中有《题蹴鞠图》诗,诗中指出画上踢球的两人分别是宋太祖赵匡胤(右)与其弟宋太宗赵光义,而观看的四人分别是大臣赵普、楚昭辅、党进和石守信,他们都是宋朝的开国功勋,而且都喜欢踢球。钱选在临摹之后题字曰:“蹴鞠图旧藏秘府,今摹图之。若非天人革命,应莫观之,言何画哉”,说明他对此画仰慕已久。
“蹴”,即踢。“鞠”,即古代的足球。一般以皮子缝制,有空心球与实心球之分。最早见于《史记·苏秦列传》。在当时的齐国都城临淄,蹴鞠这种娱乐方式已在民间广为盛行。
1、治国习武
http://s9/mw690/001K7EIFzy7lnk0Eamc08&690
汉砖的拓片
1.
2.
3.
2、外援
相传刘邦称帝后,把父亲刘太公接到皇宫养老,终日看歌舞伎乐,吃穿用度十分奢华。但他却并不满意,终日闷闷不乐。后来刘邦在长安城东边新建一座新城,仿照原居住地的市井之像,并且重新开始“斗鸡、蹴鞠为欢”,刘太公这才开心起来。
3、女足
唐代由于唐太宗、唐玄宗都爱看“蹴鞠”,“蹴鞠”运动迅速流行开来。蹴鞠在规模、规范、场地以及器材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鞠”不再是汉代时的“毛丸”,而是用八片尖皮缝制圆形球壳,壳内放一个动物尿泡,充气后,成为更圆、更轻的皮球。球门也近似于现代的样式,由两根柱子构成,中间挂网。由于蹴鞠用球更轻、更圆,又不太讲究对抗,唐代便出现了女子足球。
遗憾的是,五代以后,由于缠足恶俗的出现,直接剥夺了女性踢球的权利,“女足”渐渐走向落没。
4、兴盛
蹴鞠在宋代的流行程度是空前的,出现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蹴鞠艺人,而且组建了自己的社团,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其提倡的志诚、温良、尊重、谦让的十个紧要章程,和戒多言、赌博、猖狂、酒色的十个禁戒,也成为我国最早的球队章程。比现代足球最古老的、建于1878年的曼联俱乐部早了800多年。
有比赛就有球星。《水浒传》中由一个市井泼皮逆袭成为殿前都指挥使的高俅,便是球技高超,经常陪伺宋徽宗踢球的著名球星。此外,宋代还有一批聚集在北宋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内的职业球星,他们定期在皇宫蹴鞠宴会上表演踢球,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
宋代的蹴鞠多偏向白打,类似于颠球、花式足球。即踢球时,用头、肩、背、腹、膝、足等部位接触球,技术又从唐时的射门比准向灵活控球发展了。宋代皇帝大臣都是球迷,“国家足球队”可以说是踢遍天下无敌手。宋太祖赵匡胤的球技在当时是赫赫有名的,变化灵活,随心所欲,可使“球终日不坠”。
5、没落
中国古代蹴鞠运动的兴衰与皇帝的喜好不无关系,《明史》记载朱元璋称帝以后,严禁军人蹴鞠误事,并下旨“蹴鞠者卸脚”。但由于其自身魅力所在,蹴鞠在民间依然盛行。
中国古代蹴鞠运动的兴衰与皇帝的喜好不无关系,清代自顺治起便开始全面禁止蹴鞠运动,至乾隆时期,蹴鞠这项运动算是寿终正寝了。
清代社会上虽然没有了蹴鞠,但清代画家黄慎却画了一幅《蹴鞠图》,借以表达当时民间对于蹴鞠运动的怀念。有学者分析,黄慎在创作《蹴鞠图》轴之前,很可能是在扬州盐商那里看到了其收藏的古代《蹴鞠图》,领略到了宋太祖蹴鞠的氛围,就像亲眼看到了当时的场景一般,所以画面中的人物很逼真传神,整件作品很有动感。黄慎在画面右上方自题:“青巾衣黄者,太祖也。高帽对局者,赵普也。微须者,党进也。方面衣红者,太宗也。乌巾衣绿者,楚昭大人也。袖手旁观者,石守信也。此图乃太祖即位之时,海晏河清之际,道同志合,君明臣良,故太祖命丹青所作,是为君臣一气之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