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  《一千米有多长》教学案例

(2009-04-13 20:00:29)
标签:

教学案例

分类: 数学教育

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

——《一千米有多长》教学案例

黄阳斌

[案例背景]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课标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把课本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课堂形式。

因此,在教学《一千米有多长》时,我把课堂搬到了操场上,结合学校百米跑道及环形跑道,通过让学生估一估,走一走等活动感受、体验一千米的长度。再引导学生把对千米的认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案例片断]

片断一:

师:“一米有多长呢,大家比比看?”

同学们边把手伸直展开,边念着这样子大约是一米。

师:“那10米呢?”

生:“我一个人大约是一米,我们组刚好10个人,拉起来刚好是10米。”

师:“是啊,像我们这样子每组10个同学手拉手,大约是10米,那请同学估计一下,10米你大约能走多少步?”

“10步”“9步”“14步”……

师:“现在请大家走走,并记下自己走了几步?”

“18步”“16步”“15步”……

师:“都是16步左右,像我们这条100米的跑道你能走多少步才能到达呢?”

“160步”“168步”“175步”……

师:“谁来说说你是凭什么估计的?”

生:“10米我刚好走了16步,100米有10个10米,所以我大约走160步。”

师:“说得真好!那大家试试自己走了几步?”

“155步”“164步”“178步”……

片断二:

师:“刚才大家走了100米、200米的跑道,你能估计一千米有多长吗?”

生:“100米的得走10次,200米的得走5次,刚好都是1000米。”

师:“10个100米,5个200米都是1000米。那你能不能根据今天所学的,想一想,从我们学校到哪里的距离大约是一千米呢?”

生:“从我们学校到文化中心。”

生:“学校到文化中心没有一千米。”

师:“你为什么这么想啊?那你觉得有多少米呢?”

生:“我觉得大约200米,和我们操场一圈差不多。”

师:“哇,你真是令老师佩服啊,懂得和我们学校操场比一比来估计它的长度!同学们要向她学习,根据已经知道的来估计还不知道的长度。从我们学校到文化中心大约就是200米,那我们得走几次才是1000米啊?”

生:“5次。”

师:“5个200米才是1000米,你还能举出从哪里到哪里的距离也是1千米呢?”

生:“到我家,电信局那儿。”

师:“真棒!估计得真准,那你能不能说说每天上学、放学一共走了几千米?”

生:“4千米,我每天要走4次。”

师:“说得真好,每次一千米,4次就是4个一千米,就是4千米。”

[案例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

从实践活动中来。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知识往往会深刻地存在于记忆之中。

   “千米”这一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是非常抽象的概念,仅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是很难使学生建立概念的。在教学过程中,以操场上的百米跑道和二百米环形跑道为载体,让学生估一估、走一走等多方面对一千米进行感受,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亲自的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情绪激昂、思维活跃,整个学习过程完全处于自主参与的状态中。

回归实践活动中。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加强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

感受之深,体验之深,并把体验中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疏理、内化、升华,真正建立1千米这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用生活的例子说明1千米有多长,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服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