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 《一千米有多长》教学案例
(2009-04-13 20:00:29)
标签:
教学案例 |
分类: 数学教育 |
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
——《一千米有多长》教学案例
黄阳斌
[案例背景]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课标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把课本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课堂形式。
因此,在教学《一千米有多长》时,我把课堂搬到了操场上,结合学校百米跑道及环形跑道,通过让学生估一估,走一走等活动感受、体验一千米的长度。再引导学生把对千米的认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案例片断]
片断一:
师:“一米有多长呢,大家比比看?”
同学们边把手伸直展开,边念着这样子大约是一米。
师:“那10米呢?”
生:“我一个人大约是一米,我们组刚好10个人,拉起来刚好是10米。”
师:“是啊,像我们这样子每组10个同学手拉手,大约是10米,那请同学估计一下,10米你大约能走多少步?”
“10步”“9步”“14步”……
师:“现在请大家走走,并记下自己走了几步?”
“18步”“16步”“15步”……
师:“都是16步左右,像我们这条100米的跑道你能走多少步才能到达呢?”
“160步”“168步”“175步”……
师:“谁来说说你是凭什么估计的?”
生:“10米我刚好走了16步,100米有10个10米,所以我大约走160步。”
师:“说得真好!那大家试试自己走了几步?”
“155步”“164步”“178步”……
片断二:
师:“刚才大家走了100米、200米的跑道,你能估计一千米有多长吗?”
生:“100米的得走10次,200米的得走5次,刚好都是1000米。”
师:“10个100米,5个200米都是1000米。那你能不能根据今天所学的,想一想,从我们学校到哪里的距离大约是一千米呢?”
生:“从我们学校到文化中心。”
生:“学校到文化中心没有一千米。”
师:“你为什么这么想啊?那你觉得有多少米呢?”
生:“我觉得大约200米,和我们操场一圈差不多。”
师:“哇,你真是令老师佩服啊,懂得和我们学校操场比一比来估计它的长度!同学们要向她学习,根据已经知道的来估计还不知道的长度。从我们学校到文化中心大约就是200米,那我们得走几次才是1000米啊?”
生:“5次。”
师:“5个200米才是1000米,你还能举出从哪里到哪里的距离也是1千米呢?”
生:“到我家,电信局那儿。”
师:“真棒!估计得真准,那你能不能说说每天上学、放学一共走了几千米?”
生:“4千米,我每天要走4次。”
师:“说得真好,每次一千米,4次就是4个一千米,就是4千米。”
[案例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
从实践活动中来。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知识往往会深刻地存在于记忆之中。
回归实践活动中。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加强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
感受之深,体验之深,并把体验中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疏理、内化、升华,真正建立1千米这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用生活的例子说明1千米有多长,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