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想】教学反思一篇

(2012-03-05 20:47:47)
标签:

教学反思

语文

文化

分类: 思考

    做为一名刚参加工作两年的年轻教师,很高兴能有参加县级公开课讲评比赛的机会。在备课、讲课、评课等一系列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也发现了自己的众多不足之处。

    我抽到的参选文章是朱成玉的《别踩疼了雪》,这是一篇充满美好与温情的记叙文,立意新巧、文笔流畅、情感真挚。文中的小女孩把对妈妈的深情思念托付给洁白的雪花,发出了“别踩疼了雪”的心声,字字句句,令人动容。

    为了让学生们尽快熟悉课文,课前二十分钟,我就来到讲课班级,把文章发下去,让学生们开始预习并请课代表在黑板上写好了生字词。开始上课后,我按预先想好的教学步骤,由浅到深,一步步展开教学过程。先检查字词,提醒同学们注意音、形、义、用等四个方面;再和他们研讨学习记叙文的方法,确定学习目标;随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出事情线索;在此基础上,品味文中的情感并引导学生学会品读语言。最后小结本文,希望同学们从中汲取爱的力量。

    表面看来,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应该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很不理想,我反省了自己在讲课中的表现,发现了几个原因:

    一、教师的状态不好,没有激情,因而也无法营造出活跃、融洽的课堂气氛,而良好的课堂气氛正是一节课的灵魂。讲课前一天晚上,我修改教案直至凌晨,讲课时间又是第一节课,由于没休息好,精神不振,自然也没有讲课的激情,又加上紧张等心理因素,导致自己放不开,讲课声音也比平时要小。

    二、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没有衔接好,使课程显得呆板、无趣。一步步走下来,按部就班,非但不能吸引学生,就连我自己也感到有些乏味,意识到这一点,我心里充满了对自己的失望感,情急之下口不择言,频频出错。

    三、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当时根本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什么样的课才能吸引他们、打动他们,而是自顾自地设计枯燥的教学环节,设计如何把学法指导融入教学过程,设计如何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根本没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舍本逐末如是,则败北亦理所当然。

    经过反思与总结,我又有了新的教学思路:

    一、《别踩疼了雪》这篇文章短小精悍,最动人之处在于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此外,文中的字词比较浅显、容易理解,对于八年级同学来说,应该是问题不大。所以学习此文的第一环节不应是像学习一般文章那样先抓字词,而应抓学生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趁热打铁,别让学生初读时的感动瞬间溜走。我提前发下文章让学生预习字词是大错特错之举,本来学生初读文章时还有新鲜感和感动,然而这份感动没来得及抒发就被我硬生生地转移到字词了,检查完字词、理出线索再谈情感就打断了学生的思路,也产生了距离感。

    二、初读文章之后,可以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第一印象,相信大多数同学都会有所感悟,在此基础上,可让同学们进一步探究分析此文的优秀之处,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可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注意文章的遣词用句(这样就不会忽视字词的积累)、立意构思、结构安排(可在此环节总结事情情节)及情感的蕴涵。这样一来,就把文章从高高在上的教材等级上拉下来了,可以把它做为一篇写作范文来学习借鉴,同时也拉近了与文章的距离。

    如果能采取这样的教学思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学生学为主,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并以平等的姿态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学习、探讨,也许取得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公开课比赛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我的教学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我将汲取这次讲课的经验与教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做一名合格、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