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捡钱包”说成“做好事”是不是种道德败坏?
(2010-08-09 01:53:07)
标签:
捡钱包归还失主少了600元做好事没好报道德社会杂谈 |
分类: 杂议杂评 |
现在的中国,常有人感慨世风日下,于是,网络上只要一谈到道德的话题就有人破口大骂,摆出一付自己本是道德标兵,只是因为这个世道才不能不随波逐流的样子!晚饭后看到的一则报道,大抵就是这种情况。先来看看发生了什么——
男子捡钱包还失主被指少600元 发誓不再做好事
捡到一个钱包,归还后失主称少了600元,简单的好事变成纠纷。租住在西马街澎湖路包家墩的打工仔张孝安先生昨致电本报大倒苦水。
张先生诉称,6日晚11时许,他在邻居麻将室看人打牌,散场后,在门口捡到一黑皮夹,刚开门回家,麻将室老板找上门,问他是否见到一个钱包,他便还了,失主当场打开看,说少了600元,本来1100元的,只剩500了,要他还出来。他百口莫辩,只得打110报警。街坊们也出主意说,各认300元算了,他觉得冤枉不同意。派出所来后,失主到张的出租屋搜,一无所获,不了了之,他怄得一晚没睡着。
记者昨现场找到麻将室老板陈女士,她说,失主没出过门,钱包不可能丢在门口,肯定是张在屋里捡了想“独吞”,她第一个就冲到张屋里,当时张正数钱包里的钱,她一把夺过来。失主也是街坊,不会冤枉人,钱少了也很郁闷。
“我想讹钱干嘛还留500块,若钱包在屋内捡的,众目睽睽下我出得了门吗?”张先生气鼓鼓地发誓说:“以后再不做好事了。”
《武汉晚报》的这则报道,在追着时下网络喜欢热议的道德话题走,无论从标题还是内容,都想让人们又跑到网上谈论了多次的“做好事没好报“的俗套里去。只不过,记者大人选择的这个故事完全不在逻辑上,别有用心地把一个“捡钱包”的人包装成一个“做好事”的人是什么用意?这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道德败坏呢?
1、 捡钱包的人动机可疑。
这则报道挂上网络后又形成了热点,记者特别用心的标题终于还是起到了煽动的效果。可是,我们仔细地看看报道的所有内容,捡钱包的张先生除了他自己标谤的话语外哪里有一点“做好事”的影子?——捡了个钱包,不论你是在麻将室里捡到还是在“门口”捡到的,你如果是“做好事”,把它带回家作什么?为什么不在现场问问失主?这是一;第二,就算你是觉得天晚了想带回家,明天再继续“做好事”把钱包交给警察,那你“正在数包里的钱时”麻将馆老板找上门来,为什么要“做好事”的人居然连问一问失主钱包里有什么的程序都没有就交还了?——这事件的过程真的是太搞笑了!而有的网友也提出:钱包里如果只有600元,失主丢的却是1100元,傻子也能得出这个钱包不是失主的这个结论!凭什么还要把这个钱包交给可能不是钱包主人的“伪失主”呢?还有第三,钱包归还了,只是有600元人民币,那失主“到张的租屋去搜”有什么用呢?且不说程序上不对,就是逻辑上来说,就算搜到600元,谁又能保证那不是张先生自己的钱?——难道失主的钱是银行刚印出来的连号钱不成?
整个报道反应出来的事件逻辑都相当混乱,可这个张先生偏偏要理直气壮地说他在“做好事”——做什么好事呢?他捡了个钱包不假,可却是失主(委托麻将室老板)主动找来后他被动“归还”,就算他真是被冤枉了,那也只是物归原主,怎么叫“做好事”?难道他发誓的“不做好事”,就是以后失主找来也不归还吗?——呵呵。把一个纯粹“意外”捡到个钱包的人刻意“包装”成一个做好事的,记者到底想做什么?还借题反挥的“捡钱包”的人也显得动机可疑了!
2、 丢钱包的人集体作秀。
然而,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报道不光是捡钱包的人动机可疑,丢钱包的“群体”也很可疑!说他们是“群体”,是因为报道中的失主、麻将室老板以及“街坊们”仿佛都是一伙的!请看——
麻将室里显然不止一个人,都晚上十一点后了,麻将室老板却能在失主发现钱包不见了之后准确地第一时间找到“刚开门回家”的张先生询问,难道她早就知道是张先生“捡”的?张先生说的是他归还了钱包,麻将室老板说的却是张在数钱时被她“一把夺了过来”,看来张先生连主动归还的行为都不曾有过?而街坊更怪了,连麻将室老板都说张想独吞还抓了现行,街坊们出的主意居然是一人认300元了事!——换句话说,街坊的逻辑是:捡了钱包的张先生确实“贪”了600元,但钱包找回来了,劝失主息事宁人,少损失点就当作赚了(那300元就当作张还钱包的好处费吧)……
说到这里,其实大家应该很明白这件事情的原委了:自称“做好事”的张先生捡了失主的钱包,把钱包带回了家。麻将室老板和街坊们无论是碰巧还是有侦探头脑,反正第一时间追到了张的房间夺回了钱包。至于那600元钱真不真实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至少在街坊眼里,张先生就是拿了那600元。失主和他的街坊们其实是在集体作秀,本质是在怀疑张先生的人品罢!
3、 制造话题的人才是真正地“道德败坏”!
尽管街坊们有侦探天分,可笔者却不是福尔摩斯,不能也不愿意去臆断捡钱包的张先生是不是真的象街访们所说想独吞钱包。但笔者必须要指出的是,虽然捡钱包的张先生自称是“做好事”,但从记者了解到的和张先生自己表述的过程就可以肯定地说:张先生捡钱包和“做好事”一点关系都没有,更谈不上什么“做好事没好报”了!既然如此,写这篇报道的记者为什么还要别有用心地把这个事件导向“做好事没好报”的道德范畴来探讨呢?连看了报道的读者都可以明白事件里没有做好事的人,写报道的记者详细了解了经过却还要从标题到内容引导上有意把观众朝道德话题上去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新闻道德观呢?
制造话题,迎合热点显然是这位记者的思路,自我标榜是“做好事”的张先生的动机聪明的记者是不可能不清楚的。但为了热点、为了引起关注,记者先生明明知道张先生根本和“做好事”挨不上边,还是要借张先生的话有意把观众和网民带到本已经炒得过了火的社会道德沦丧的话题里去。于是,无论是吃过做好事亏的还是根本没做过好事的热血青年们又一次被挑动了神经,大家再群起而感慨那仿佛痛心的“世风日下”问题,少不了有偏激者还要高喊:“妈的,以后老子捡了钱,肯定不还!”等等……
话题是热了,关注也有了,可惜的是,这种让人们去感慨世风日下的行为根本就不是要改变社会道德状况每况愈下的现实,反而在煽动更多的人加入到毁坏社会道德的行列中去!从这个角度看来,制造话题的记者本身就是个道德败坏者!
捡了钱包的张先生,无论有没有被冤枉,主动归还钱包和被动归还钱包根本是两个结果。就算你有主动归还的意识,之于这个事件本身充其量也只能算做好事未遂,算不上“做好事”!打电话到报社发誓“不再做好事”只能证明你从来就没想过要“做好事”!
丢了钱的失主和帮助找钱包的街坊们,无论钱包里少没少那600元,要想教育捡钱包不还的,不能解决就主动报警,何必想出什么一人300元的歪点子来?你们这样算什么?纵容捡钱包不还的人吗?那如果以后钱包再被人捡了,以你们这种和事佬的行为,还有人会还吗?
掌握话语权的记者们,制造新闻热点和话题本身并没有错,可新闻报道也是要有良心的新闻道德的。如果明知道不是,却偏要挑起人们的误解,那热点有了,你本身想讨论和改良的道德伤口又再次被你们撕开,你们以后还有什么资格再来谈社会的道德、还有什么脸来感慨世风日下?
最后想对所有对道德焦虑的社会成员们说一句:我们感慨世风日下,是明知道道德败坏对社会的危害、对国人的精神摧残。可我们也要记住,社会是由我们共同来组成的,你可以感慨道德状况下降,但却不能因为别人有道德问题而让自己也合流同污!如果每个人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不光要会感慨还要能做敢坚持的话,无论是道德败坏的社会垃圾还是刻意挑拔的小人都不能改变社会的道德状况——是我们组成了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为社会的健康而尽力,而不是消极和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