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作者读不懂自己文章诠释大学毕业生两大难题!

(2009-10-29 03:23:14)
标签:

寂静钱钟书

作者

读不懂

自己文章

就业

教育

高考

韩寒

中国

分类: 杂议杂评

  

《中国青年报》某“80后”记者所写的文章《寂静钱钟书》被荣幸地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该记者自己去试做总共15分的高考题,结果只对了1分的选择题,而最有意思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却是错的。”

原作者居然在“高考”里“读不懂”自己所写的文章,这无论如何也是一个笑话。听说80后作家韩寒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而且也选错了有关“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的选项。有人曾评论韩寒没有答对是他“没有上过大学”——这个说法真是莫大的讽刺!“没有上过大学”的韩寒成为了“作家”,那么“上过大学”的大学毕业生们显然就是不能成为“作家”的了?——然而,在这么《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事件发生后,我们却发现,这个看似荒谬的说话居然是社会的现实,因为从这个事件里我们看到了目前大学毕业生们之于社会面临的实实在在的两大难题,也隐约看到了造成这两大难题的本质原因!

 

难题一:大学毕业生无法“学以致用”,所学与社会严重脱节,以致于找不到工作。

 

这个现状曾让许多大学毕业生们困惑,也让社会争议不断。如今,《中国青年报》记者“读不懂”自己文章的事件却突然让我们明白,原来通过高考选出来的大学生本来就应该是与社会脱节的!——

《寂静钱钟书》的作者后来发现,她一开始做题,正是忘记了高考生的身份,所以错多,而冷静下来之后,她仔细回忆了几年前 高中老师教给她的答题技巧,她发现大部分题目是“可以下手”的。——原来是这样!那么也就是说,她必须把自己当成一个参加高考的学生来答题就可以答对并能够通过高考;而如果她以《中国青年报》记者、《寂静钱钟书》原文作者的身份来答题就会答错,从而有可能通过不了高考,成不了大学生!

那么,我们通过高考出来的大学生是什么人?——答案很简单:是会考试不会工作(写文章)的大学生,是肯定与社会脱节(最终找不到工作)的人!换句话说,大学生无法学以致用,所学与所用脱节,很难找到工作的原因是从高考时就已经定下了!

对于高考,我们有着多年、多种的争执,却从来没有这个事件反应得这样透彻过!我们很多的有识之士痛恨应试教育也曾遭人批驳,如今的事件不知可不可以让人们看得清楚,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只是一种会考试的人!

诚然,《寂静钱钟书》的作者也是个大学毕业生,但在她真正进入工作后写出来的文章却连她自己也不能在“高考的环境”里“读懂”。也就是说,当她真正会工作时却又不会考试了!你可以说大学生最终还是会找到工作进入社会的,那么,为什么我们要走这么大的弯路先让受教育者变成考试的机器加以折磨呢?如果他们一开始就是接受的会工作、会社会的教育,而不是会考试的教育,他们毕业时的迷茫不就可以减少,而这样做能为社会节省多少的时间、创造多少的财富呢?

别再让我们的教育只会应试,别把我们孩子毁灭成机器!

 

难题之二:中国的学生创造力低下。

 

这是个在国际上都让人诟病的毛病!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有创新的民族,中国人其实也是不乏有创造力的人的。可为什么我们很清楚并数十年投入的教育却总是要教出让人斥责为僵化、没有创造力的接班人呢?

看一看这个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吧——

《寂静钱钟书》之于高考,是一道阅读题。既然是“阅读”,那就是从这篇文字里获取信息、获得思想的过程。那么,只要你认真地读过这篇文章并积极的思考,每个人由于个体的不同和环境的不同,得出来的思想也是自己的,本来就没有对或错的分别。可偏偏占整个高考语文十分之一的分数都要固定一个标准答案。尤其是“作者本人的意图”的题目更是荒谬——难道我读了这篇文章就一定要按作者的意图去想才是“正确”的吗?

而玩笑刚好是,作者本人的意图却也不是“作者本人意图”的标准答案——这就让人哑然失笑了!原来,真正的标准答案其实根本连写这篇文章的人也说了不算!而是要出题的老师或者是“教学标准”说了才算!这是怎样的逻辑呢?

中国的学生自从进了学校那一天起,就必须按照所谓的“教学标准”来思考,就必须按照“教学标准”来生存,超出一点,哪怕只是个标点也是不行的。“教学标准”规定了学生必须从哪里想哪里走,哪怕你是原作者也不能违背!我不想查“教条”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只想说的是,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下,学生连有自己的思想也是不对的,哪里还谈得到什么创新?

回到文章本身来,本来原作者的意思也就是提出一个命题让大家思考讨论,而在高考中,学生们有任何其它的思考都是“错”的,只有符合标准答案的“思想”才能得分。那么,我们通过高考所出来的大学生们全然是一个固定的机器下生产出来的统一零件,还谈什么创造力?

创造力的低下反而是因为接受了教育而造成的,这种结论让人痛心,但却又实实在在是我们教育的原因!

 

高考的问题已经让人们争论了多年了,而这两大难题也是许久前就有人提出来过,可我们却因为很多的问题回避着高考的负面因素。而原作者“读不懂”自己作品的喜剧在高考的舞台上却最终演铎成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们的一个个悲剧!中国人是习惯于讳疾忌医的,也是习惯于慢慢改变的。但忽视问题所在慢慢爬行的蜗牛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前进路上不断驶过的大车辗得粉碎!教育的问题让我们痛心疾首的事情还少吗?为什么高考的弊端显现了良久却始终不能有一个肯定的解决态度?如果对于民族、对于中国的长久危害对每个人来说感受还不会太深的话,请想一想自己或自己孩子的未来,可不可能因为高考的弊端受到影响,可不可能让自己带来切肤之痛!?

醒醒吧,中国教育!

 

                                                2009-10-29不眠之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