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袁腾飞讲史抄袭小说虚构情节百家讲坛历史老师易中天文化 |
分类: 杂议杂评 |
近来的中国,对“抄袭”一词的敏感程度已经超出了所有时期。适逢教师节来临之际,突然又传来了“历史上最牛的 历史老师”袁腾飞在中央台《百家讲坛》主讲的《两宋风云》 “抄袭”小说《柔福帝姬》虚构情节的故事。指责者们甚至不辞辛劳地将小说《柔福帝姬》的相关章节原文和《百家讲坛·两宋风云》的相关段落放在了一起,还配有图片地说明袁腾飞“抄袭”是多么证据确凿,而学术界、文化界的一些人趁机攻击“袁腾飞们”和《百家讲坛》“不尊重历史真实”、“戏说历史”甚至“误人子弟”。——问题真的有那么严重吗?袁腾飞“抄袭”小说的事件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1、 袁腾飞究竟用“抄袭小说”来说明什么历史?——是否是“纯属巧合”重要吗?
面对质疑,袁老师似乎也慌了手脚,宣称情节相似只是“纯属巧合”。——其实袁老师本不用这样来辨解,因为是不是“纯属巧合”、是不是“抄袭”小说本不是问题的关键!从事后各界的反应来看,之所以这个事件受人关注,根本的焦点在于有的人要攻击他及到《百家讲坛》的所谓“学术超男”们用虚构的情节来讲历史,是不尊重历史的。那么,我们来看看,袁腾飞“抄袭”的虚构情节究竟是来说明什么历史的——
从网上指袁腾飞“抄袭”的情节(对白等)总共列举的四处,主要说明的事件是:一、韦氏(宋高宗赵构生母)遭宋徽宗冷遇;二、韦氏担心赵构被质金营哀求皇帝;三、赵构在金营中的表现;四、赵构对邢夫人的耳环信物相当看重。——笔者不想把原文精彩详细的对比照搬于此(因为一无必要,二怕又有人说笔者“抄袭”),但只用稍加分析,就可以明白,袁老师只是在用这些情节说明赵构(及韦氏等)是一个怎么样性格和状况的人!——那么,批评者为什么不说说袁腾飞所说的赵构的性格状况是不是符合历史,反而要揪着那些情节是不是虚构或“抄袭”的不放呢?
应当说,袁老师对赵构的评价基本上是符合历史的。——那就足够了啊?难道非要要让袁老师如教科书般干巴巴地说“赵构在历史是一个怎么怎么样的人”这样的总结性发言才叫历史真实,而用一些哪怕是“小说”虚构的情节来形象地说明一下就失去了历史的真实吗?《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人家一看就是假的,难道就说明了“赤壁大战”不是历史了吗?
2、 为什么袁腾飞是“最牛的历史老师”别人不是?——什么叫“戏说历史”?
说到袁腾飞,笔者也是从《百家讲坛》上认识的。凭心而论,袁老师的某些说法和观点我也不是完全认同的,但这并不表示我就可以去否定他!相反,我能够认真地思考一下:为什么袁老师会如此地受学生欢迎?为什么他讲课的视频能被学生崇拜地挂到网上去?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他能被称为“最牛的历史老师”而别人不能?
中国的学术界、教育界有一种非常愚蠢但又根深蒂固的思想,仿佛只有一本正经、咬文嚼字般教条地做学问搞教育才叫认真、才叫负责,而从来不管学生们是不是会因为听他们的讲座而枯燥得睡着了去。记得前些年,许多人对港台的娱乐片口诛笔伐地斥责它们“戏说历史”,却不知道人家拍的本来就“不是历史”;而对于中央台拍摄的《雍正王朝》之类的片子冠之以“历史剧”,却不说《雍正王朝》的蓝本还是二月河的小说而已!——难道“历史小说”就不是小说?就没有虚构?而是几千年从古人那里一字不变的搬来的吗?可笑!
什么叫“戏说历史”?我想那些批评的大佬们也是讲不清楚的。港台的娱乐片,人家自己都说拍的是娱乐玩意儿,你还非要把人家往历史上去扯!而袁腾飞们仅仅是用一些有趣的故事来辅助说明历史人物或现象,你就要斥责人家不尊重历史!其实,史官所写的历史也大多是根据资料的搜集整理来的,也不可能保证每句话每件事都“真实有效”,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参详历史。因为我们看历史,看到的是过程结果,思考的是教训。以袁老师所“抄袭”的情节为例,我们要知道的是赵构的性格为人,思考他这种性格为人对以后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难道我们会去深究赵构的爱情家庭、陷入到赵构的感情世界里去“看戏”吗?扯淡!
因此,袁腾飞老师用一些通俗易懂、甚至有些八卦的虚构情节来说明一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或历史事件的结果不但不应当乱扣帽子批判,反而要对他用这种让听众(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附助讲解(尤其是教学)而鼓掌叫好——这也是他能成为“最牛历史老师”而那些教条的批评家们不能的原因所在!
3、 愚腐教条的书呆子没有价值,兴趣浓厚的教育效果才是我们的未来所需要的!——《百家讲坛》没有误人子弟!
鲁迅先生说过“倘只看书,便成了书橱”——中国的一些问题就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书橱所致!而在这方面,《百家讲坛》和袁腾飞们则令人称赞地开创了一个学术讲解的先河!他们懂得用最普通的语言、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用贴近人心的情感来向大众传播那些过去被如圣物一样摆在书橱里的东西。我记得易中天在讲三国“空城计”的时候用过一句很现代的话:“你叫我上来卡拉OK,我卡拉了你OK,那怎么行?”……如果依照书橱们的逻辑,这句话是不是要批判成戏说或是不分古今呢?
在袁腾飞、易中天们的努力下,我们看到了许多原来对学术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对历史学术产生了兴趣,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学生津津有味地听讲、在网络上挂视频、在笑声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历史,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人从过去教条麻木地对待历史和文化而现在转变为思索历史、思索文化并能够与人辩论——这样局面,难道不是令我们欣喜的吗?
在教育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早就是一个共识。可是由于我们的书橱观念,在很多的时候,“培养学习兴趣”永远只是一句空谈。现在《百家讲坛》和袁腾飞们这样做了,却还是要被教条的书橱们斥之以“不尊重历史”和“误人子弟”。不知道批评家们想过没有,倘若如你们所愿干巴巴地讲授教条,《两宋风云》里的这段历史还有没有这么多的人关注?还有没有这么多的人对那段历史进行反思?
《百家讲坛》并没有误人子弟,袁腾飞适当地用一些通俗的手段来说明历史也无愧于历史老师的称号!中国的学术和教育需要这样的尝试,愚腐教条的书呆子中国已经太多,没有价值!兴趣浓厚的教育效果才是我们的教育所追求的,也是未来所需要的!
因此,对于“袁腾飞讲史抄袭小说”这一事件,真正摆得上台面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倘若袁老师真的是参考了《柔福帝姬》里的某些情节,应当在合适的地方和时候说明一下就行。而这一事件并不象那些自以为是学术界“认真”的批评家们所想的那样严重。《三国演义》也不是历史,但流传比《三国志》更广,许多人了解三国的历史恰恰也是通过的《三国演义》。我不反对那些精益求精的苦心钻研的学者们,但中国更需要用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来传播学术传播文化之人!
未了想起个故事,三国时代,诸葛亮称他的好友、精读于书的徐元直、石广元、孟公威三人可做“刺史郡守”,而只“观其大略”的他却可做“将相”(以笔者的才疏学浅,知道这个故事始见于《魏略》,不是《三国演义》独有,不知道算不算“历史”?)。不知道这个故事能不能给那些书橱式的批评家们参考:袁腾飞所讲的是否是“大略”?而我们的大众需不需要“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