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调整汉字写法是畏首畏尾的玩平衡!

(2009-08-19 22:08:00)
标签:

教育部

44个汉字整形

繁体字

异体字

繁简

简化字

汉字

杂谈

分类: 杂议杂评

 

教育部日前宣布教育部决定汉字原则上不恢复繁体这本该为之前争执很长时间的汉字繁简的争议划上句号,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教育部同时又恢复了51个异体字,并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既然是不恢复,那如何又要局部恢复?既然保留简化字已然成为主流,何以又要少量的“动刀整形”?以笔者看来,这样的举动其实标志着有关汉字简繁的争论还远未结束,为了照顾两方观点,畏首畏尾地调整汉字的动作不过是又一次玩平衡后的试验性举动!

先来看看对44个简化字做了什么调整——

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

这样的“调整”只能让人们感觉到十分的无奈!现在是电脑的时代,熟悉用五笔字打字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不管“琴”的左边“王”字最后一笔是不是由“横”变 “提”,在输入法里用的都是一个“王”字健(G),“亲”“杂”“杀”等字底下就算不改成“木”字,在五笔输入法里也全然是用“木”字键(S),至于“唇”字的半包围还是上下,影响也根本不大——换句话说:这些字改不改的意义并不大!既然如此,又何必要多此一举呢?

我们再来看看教育部对恢复的字的解释——

此次调整恢复了“剋”“锺”“蘋”“濛”“噁”“硃”六个繁体字和51曾经禁止但仍在使用的异体字(如:“喆”、“淼”等)。教育部对此的解释为:比如硃砂的“硃”,这是一个科技用字,如果不用繁体字,有些科技用语无法表达。还有一个“浮蘋”的“蘋”跟环保有关,如果都写成苹果的“苹”,那么意义不一样。比如说姓钟的和姓锺的,都改成一个中间的中,人家是两个姓,两个家族,但如果去掉繁体字,只剩简体字无法代表两个家族,像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极个别字会扰乱使用系统,给大家带来不方便,才把它列出来的。至于异体字,那纯粹是因为禁而不止才“解放”的。

可是依照这种解释,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众所周知,支持恢复繁体字的意见中,“简化字实施后意义和表达不一样”的观点是一个重要的论点。教育部给出的对这些字“恢复”的解释其实和恢复繁体字的人士持有的观点是一致的!那么,汉字中因为此原因“值得恢复”的字绝对不止这六个汉字,为什么说不恢复繁体字又要恢复六个?既然要恢复这六个,那么还有其它的同这六个汉字类型相同的繁体字又何时“恢复”呢?

由此可见,恢复繁体字才是在教育部或“专家团”真实的观点,或者说他们觉得恢复繁体字的意义更大些!但由于反对的意见过大,教育部便想出了这样一个先少量恢复看看反应,然后再逐步恢复的办法。“上次恢复三个,这次恢复三个”,那下次呢?一定还有!这是种典型的为了平衡两方观点,畏首畏尾的试验性态度。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再去想那44个“动刀整形”的汉字调整就恍然大悟了——这些汉字调不调整本来就无伤大雅,大不了再象那51个异体字一样“废除了再恢复”。调整这些本来没有多大“整形”必要的字其实就是看大众的反应的,如果大众的能够慢慢地接受,那么恢复繁体字的步伐便可以加快;而如果大众接受能力较差,就象那51个异体字一般,再改回来也就是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如同上面所说,反正这些字改不改都差不多,用这些字来观察一下大众的接受能力不是最终可能得出些“事实胜于雄辩”的证据来么?

表面看起来,这种貌似中庸的平衡双方观点的作法很聪明,又不担什么责任的风险。但实质上,这种典型的中国式思维的“懒牛办法”大不可取!所谓“懒牛”,过惯了一种生活习惯的牛总是懒于改变的,但倘牛的主人强迫它进行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它反感再久也不得不慢慢适应的。

汉字的繁简改变本来无需要如此复杂地讨论,无论你要以繁就简抑或是以简就繁,所欠缺的仅仅是一个繁简对照的过渡方法而已。比如新华字典、电脑软件、日常文字对照表等项目加一个其实并不复杂的繁简对照物(或繁简转化程式),便可以轻松应对的。不管内地人或是港台人,也不管究竟是要恢复繁体还是就行简化,只要对照物能轻松转化,人们就算一时的不习惯也能慢慢适应的。怕就怕在你要改又不改,一会改一部分,想改又怕反对,不改也怕反对,如此地反复、平衡、畏首畏尾,实则让中国人自己无所适从,今天写这个字,明天不行再改回来,这样的麻烦远比你用一本繁简对照的新华字典来解决大得多得多!久而久之,汉字的书写、识认的教育都变得莫棱两可,找不着方向,带来的危害也远比现在讨论繁体好还是简化好大得多!

汉字,的确有它的独特魅力和文化特点,但现在的繁体简化的现象已经存在的格局下,你把一些深层次的东西硬加到统一文字上的简单概念中去都是毫无必要的事情!样以这些调整的字为例,你说 “浮蘋”比“浮苹”更“环保”,但我想,就算你不恢复,老百姓同样能明白“浮苹”其实就是“浮蘋”的。至于姓钟的,允许保护个宗族名字也无伤大雅,只要你的繁简对照体系健全,根本就对生活、文化等影响不大。何必非要把它上升到人们很难把控的复杂领域去讨论呢?

因此,教育部其实根本没有必要搞这种躲躲闪闪、畏首畏尾的平衡式方法,要改要恢复就痛痛快快地恢复繁体字,要不想改就干干脆脆地维持简化字。为了平衡,搞得要改不改,不改还故弄玄虚地“整形”,反而才会对国人的生活、文化、教育造成影响!到时候伤害的,只会是我们自己!!

 

                                                            2009-8-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