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需要再度起航——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有感

(2012-06-19 08:18:57)
标签:

少儿

芬兰

教育能改变吗?

起跑线

应试教育

杂谈

分类: 尘土走笔

         http://s5/middle/66392eb8g9a277caa1cf4&690

 

      2011年8月15日-8月20日,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播放了六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直击教育热点问题,正面干预困扰教育界和全社会的现实问题,对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命题,也唤醒人们对教育的思考。在现行的教育环境下,教育能改变社会、改变家庭、改变人的命运吗?教育能改变自己,走出困境吗?教育不改变能行吗?……

     这部片子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常识,回归教育原点,追问我们教育的使命。

      当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最蛊惑人心的一句话莫过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第一集《起跑线上》让我们透过与邻国日本的比较,反思教育中的很多“抢跑”现象,“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怪相屡屡被这句“起跑线”口号粉饰一新。中国式的学历深造教育已将所有的教育历程异化为高考的“预备班”,而这个过程之后留给社会的焦虑正在由学校培养出的“人”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过去20年,我们一直在提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而应试教育踏踏实实。”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坦言,“起跑线竞争”的实质就是围着高考一代一代传递焦虑。而这种为生存的教育是在培养和发展人,还是在扼杀人的想象力、创造力?

      “教育难道只能把好学生教好吗?”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的这一问问得我们很尴尬。什么是所谓的“好学生”?如果要界定今天的教育质量,无非就是看培养了多少高质量的“考生”。在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的教育背景下,成绩的好坏不仅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出路,也影响着孩子的正常校园生活。当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都被应试教育牢牢主宰,培养高质量考生的教育必然要牺牲另一批考分不佳的所谓“后进生”的学习权利。而以分数定输赢,以分数评优劣的现实,不仅锤炼着每个中国学生的自信心,也考验着每位教师的自尊心。学校要重设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和奖励体系也由此而变得异常艰难。

      众所周知,但凡知识或多或少是需要一点灌输的,但“灌输”不应该作为教学生的唯一途径。应试教育的批量生产体现其重视整体性,然而说是重视整体性,其实是重视整体中最好的“分子”,其他人大可以在整体中变成升学率的“分母”而被忽略。这种应试教育不仅没有让所有受教育者收获成长、成功和成才的喜悦,而且还使得其中一部分人因为只考上高职大专,或者连大专也没考取而在成长道路中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这就是现今为什么大城市里越来越多高三生兴起留学潮,原因之一是谁都不想背负高考不理想带来的精神压力,哪怕是那些一时没有考上心仪学府的“好学生”。这难道是我们大国办大教育的初衷吗?

      “教育不光是给知识,更要给思想、智慧,我们今天灌输式的教育把‘渔’丢了,只剩下鱼了。不给人以健康人格的力量,那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架得到充分训练的考试机器,而不是和谐发展的人。” 这句纪录片中直指应试教育弊病的话,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些根本性的教育常识问题:站在教育未来十年的起跑线上,我们是否清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否清楚教育最终为谁服务?其实,教育是没有终点。既然没有终点,那么大学自然也应该不是我们为教育设置的终点。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有一个著名论点:教育即生长。应该看到,今天的每个孩子身上在他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未被发掘的潜能。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进一步阐释道:“这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在生长的前头并没有别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都认识到,教育需要上大学,受高等教育,但其最终目标不应该是让每个人都去为了上大学读博士,成为所谓的社会精英或大师而接受教育,而应该是让每个人都能接受到适合他未来生活和发展需要的教育。

       据说,芬兰是国民教育最好的国家之一。纪录片中一位名叫杰瑞·科伊维斯托的芬兰国家教育顾问认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孩子成为好的公民,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要比具体知识的引导更重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把人是否成长的标准界定为,学生通过教育能否“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生活”。这种认识回归了教育的本源——教育是为人的成长做准备。回到原点来看教育的目的,我们会发现,教育就是让一个自然人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公民。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教育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要去除自身的浮躁与急功近利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在未来世界,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的国家。

        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以“起跑线竞争”引发的“择校热”、“学区房”等社会现象为探讨起点,从各种视角深度挖掘教育话题。除了对“起跑线竞争”的质疑外,《学习革命》、《公平之惑》、《高考变局》、《大学危机》、《再度出发》等专题还从学习模式、教育资源分配、高考制度、大学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层面回应和剖析了公众关切的教育话题。纪录片片尾主题曲歌词写道:

       请相信,危机来时,我不会慌张/请相信,灾难降临我选择坚强/多希望,生命有那么一点草莽/多希望,百炼的人生终会成钢。

     今天的教育,的确处在各种危机的风头浪尖,但正在改变和即将改变的教育又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太多希望。我想,站在理想和现实的“起跑线上”,需要“再度出发”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承载着教育使命的人民教师。

 

             (感谢网络的提供者:记住了“再度出发”!感觉意义非凡!脚下的路怎样走。面对那些还在沿老路走的人,是否要停下来审视一下曾经走过的路,对于已走在路上的学子们,你们面临着什么样的选择,路还是在走下去的,你们思考过吗?)

http://s5/middle/66392eb8g9a277caa1cf4&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