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生心理素质情况调查报告

(2010-05-10 22:40:39)
标签:

杂谈

分类: 班主任
 

小学生心理素质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心理素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人们称为“非智力因素”。它主要包括意志、性格、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心理素质不仅影响才智素质的发展,而且是创造性人格结构中最具影响力的要素之一,甚至决定着一个人创造性才能的发展和发挥。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快,变化大,可塑性强。了解和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我们侧重从小学生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入手,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卷共设计了8道选择题,每道题提供A\B\C三个选项供学生选择。调查时,我们选择了中心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共有77位学生接受调查,收到有效卷77份,调查卷回收有效率100%。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统计结果。心理素质很好的学生37人,占48.1%。其中三年级25人,占67.6%;五年级12人,占30%。心理素质比较强的学生15人,占19.5%。其中三年级5人,占13.5%;五年级10人占25%。有心理问题的学生25人,占32.4%。其中三年级3人,占18.9%;五年级18人,占45%。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心理素质差的学生6人,占总人数的6.8%。其中三年级3人,占8.1;五年级3人,占7.5%。

从调查结果看,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心理素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表现为胆怯,遇事变得窘迫,甚至惊慌失措;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独立意识、应变能力和处事能力较差;有的学生性格冷漠、孤僻,缺少热情;也有的学生不够诚实。

调查情况显示,近半数五年级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且五年级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率要远远高于三年级学生。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重视和关注。它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环节没有跟上去,甚至被忽视了。调查情况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再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灵会逐渐扭曲,人格会慢慢变异,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将受到严重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固然有其社会的原因,例如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经济发展后的人际关系的变化,升学、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但决不能排除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四、应对策略:

心理问题的存在是客观的现实,目前是如何应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应该提高思想认识。要知道,孩子(学生)只有有了健康稳定的心理,才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才能为它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要求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克服和避免重智轻德、重文化知识传授轻心理健康培养的做法。哪怕升学竞争再激烈,就业形势再严峻,也不能松懈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

其次,应该全面了解和掌握情况。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孩子(学生)品德、才智、身体素质的状况,而且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素质现状。要知道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饱满的情绪、广泛的兴趣是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作为家长,要与自己的孩子多沟通,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作为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更应了解自己班级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动态,问题苗头。班主任不妨也采取一些调查问卷、座谈、谈心、观察记录等方法,对每位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第三,要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一是学校领导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把它列入日常工作,提出一些具体要求,比如,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分管领导要定期对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情况进行检查,有条件的可列入考核。二是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可通过班主任会、教师会、家长会进行。讲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剖析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还可开设心理信箱,心理咨询门诊进行及时必要的心理疏导。三是注意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一方面双方相互反馈信息,另一方面求得家长的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健康心理教育的任务。

总之,健康心理教育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每一位家长面前的一大课题。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让我们共商大计,共同完成这一课题赋予我们的使命。

                             屯村实验小学关工委  陆金全

                                                2007.5.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