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容(1885年—1905年),别名绍陶、桂文,是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因为以“革命军中马前卒”写成《革命军》,而在上海英租界入狱,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4月3日死于上海狱中。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孙中山追赠邹容为“陆军大将军”荣衔,崇祀宗烈祠。
——————————————————————————————————————————————
邹容纪念馆坐落在现在的华泾公园范围内,原来是刘三(刘季平1878-1938)故居。
刘季平(刘三),爱国人士,国学教授、民国著名藏书家、南社成员(位列第七),在日寇的白色恐怖下,不畏株连,冒死将邹容灵柩移葬华泾镇西之义举,深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并得到章太炎、蔡元培、于右任、章士钊等著名人士的高度赞扬。
其实,按照现在的说法,邹容应该是典型的“富二代”。然而,邹容却不贪恋荣华富贵,一点没有富家子弟的纨绔作风。年纪轻轻就投入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大潮,成为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
邹容所撰写的《革命军》,为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敲响了警钟,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吹响了号角,成为一篇名副其实的战斗檄文,对鼓动革命高潮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孙中山看到《革命军》后,赞赏不已,认为“此书对感动皆捷,其功效不可胜量”。 他对邹容和章太炎身陷牢狱,异常关切。二十九年初冬,他又到檀香山,改组兴中会,建立“ 中华革命军”,确定“今后同志当自称为军,所以记邹容之功也”。
迄1917—1919年期间,孙中山著《 建国方略》,还言之谆谆:“《革命军》一书,为排满最激烈之言论,华侨极为欢迎;其开导华侨风气,为力者大。”
邹容纪念馆以史实为基础,对邹容的生平和功绩,作出了恰如其分的正确评价和介绍。
看得出来,眼前的邹容纪念馆,不管是楼房、院墙,还是道路和馆内陈设,里里外外,完全是一派修葺一新的新气象。在树木的掩映下,显得分外漂亮。祗有刻有“邹容纪念馆”五个繁体大字的巨石碑,看上去似还是原来的旧物。
毫无疑问,这座邹容纪念馆,这座原先的刘三故居,与华泾公园的三曲古石板桥宾贤桥一样,同为华泾公园的镇园之宝。
邹容主要作品 |
1,《神童诗》
|
2,《题谭嗣同遗像》
|
3,《家书》(两封)
|
4,《革命军》
|
5,《驳革命驳议》
|
6,《涂山》
|
7,《狱中答西狩》
|
8,《和西狩<狱中闻沈禹希见杀>》
|
9,《绝命词》
|
10,《狱中与柳亚子书》
|
11,《狱中与蔡寅书》
|
12,《感怀诗》(作于上海广方言馆学习期间)
|

邹容纪念馆坐落在现在的华泾公园范围内,原来是刘三(刘季平1878-1938)故居。刘季平,爱国人士,国学教授、民国著名藏书家、南社成员(位列第七),在日寇的白色恐怖下,不畏株连,冒死将邹容灵柩移葬华泾镇西之义举,深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并得到章太炎、蔡元培、于右任、章士钊等著名人士的高度赞扬。


邹容纪念馆门厅。

邹容纪念馆前言。

邹容印章。

章太炎篆书“赠大将军巴县邹容之墓志铭”。

当年上海提篮桥监狱旧貌。

后记。
邹容墓旧影。

20世纪80年代的邹容墓。
重庆渝中区邹容烈士纪念碑。

各地的邹容墓。

邹容亲属及章太炎后人祭扫邹容墓合影留念。

纪念馆楼梯墙上,中英文展览内容提示。

邹容纪念馆外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