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梅雨季差不多了,不出意外6日便可出梅。本来,告别阴雨天雾霾天,应可外出好好畅游一番。可惜,一出梅便同时结束了凉快天气,紧接着而来的就是连续的高温天,从气象预报看,差不多都在三十七八度左右,而且没什么风,最多一二级。这样闷热的天气,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情何以堪。
故权衡再三,这一段还是选择逛逛小马路吧。真可谓:黄梅虽过气温高,散步还是林荫道。
淮海路、华山路、衡山路两侧的许多小马路,都是优良的法国梧桐林荫道。行走在其间,暑气全消,遮阳帽都用不到。尽管浓荫密布,但透过法国梧桐绿荫之缝隙,还是可窥探到碧空蓝天白云。真是两全其美。
这回走的是,建国西路与永嘉路这两条几乎平行的小马路,一去一回可以不重复。还是毫无目的地走走看看拍拍,也不全走,点到为止。
这两条小马路分别建于1912年、1920年,原先都是法租界马路,故与周边法租界马路一样,全是所谓的法国梧桐林(悬铃木)荫道。当然,那时还是法式路名。
建国西路东起瑞金二路接建国中路,西至衡山路接广元路;永嘉路东起瑞金二路,西至衡山路。这两条路行人都不多,沿街的店铺也少之又少。徐汇区这一片,历来都是这样的高档住宅区。可参见上回介绍的太原路(《午后漫步小马路》)。譬如,比较有名的,永嘉路383号原为孔祥熙住宅(今上海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永嘉路501号原为宋子文住宅(现上海老干部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等等,不一而足。
好了,不谈历史了,
还是直接上照片吧。

十字路口。

两条旧式弄堂。

林荫道。

路边住宅。

这也是一条弄堂。
永嘉路383号原为孔祥熙住宅(今上海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
一组带烟囱的花园洋房。

永嘉路优秀历史建筑之一。原为比商鲁义士银洋行熊智勋住宅。中国营造公司承建,1933年竣工。英国乡村式花园住宅:筒瓦四坡顶,檐下有木支托,水泥拉毛与清水红砖墙面;立面三角形山墙,作仿木构架装饰,与二三层窗框融为一体。

花园洋房窗户。

路边住宅。

又是一条弄堂。

烟囱。

烟囱。


建于1930年的建业里,是上海目前最大一片可改造的石库门弄堂建筑群。
建业里分东弄、中弄、西弄三片,近200幢石库门住宅,居住着千户居民,占地1.8万平方米。清水红砖,马头风火墙,半圆拱劵门洞形成其鲜明的建筑特色。
清水红砖,马头风火墙——名闻遐迩的建业里标志性建筑风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