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览过西湖长桥公园双投桥景点,再往前,就进入了大名鼎鼎的雷峰塔风景区。
雷峰塔风景区,是一个大景区。大大小小古建筑许许多多不一而足。最具规模的当然非雷峰塔莫属。雷峰塔现在已被圈了起来,需购买门票方能游览。 其实,与其进入雷峰塔院内爬塔,还远不如在外面,从各个不同角度观看欣赏雷峰塔呢。另外,又考虑到这天绕西湖转一圈的路程是头一天的14倍,着实非同小可。目前至少还有五分之三的路程等着我去暴走呢,故就没有进去。反正来日方长,也为以后再来留下伏笔。便祗在外面转一转,就继续上路了。
说是绕西湖转一圈15公里,其实不然,实际上大大不止。每到一个景点总得转一转吧?这七转八转,加起来绝不会少。好在有的是体力,完全不在话下。
雷峰塔建于吴越国时期,原名为黄妃塔,系因吴越国王妃黄氏生子所建之塔。由于建在西湖南岸夕照山雷峰,被后人改称为雷峰塔。旧塔已于1924年倒塌。解放后,为恢复旧时的景观,在原来的塔基地,按南宋初年重修时的旧貌重建了新雷峰塔。塔高61米,建筑面积3133平方米,规模可观。恢复了消失70余年的“雷峰夕照”景观。
雷峰塔景区人气不低。从头一天下午到第二天,一路走来,除了湖滨公园,就数这里的中外游客多了。还来了不少平时不常见的喇嘛和尚——人人一身朱红颜色的佛袍,右手光着膀子,空着半边袖子塞在腰际——在人群中分外显眼夺目。朱红色的袈裟以前看到过,喇嘛们头上戴的这种黄颜色遮阳帽,倒还是第一回看到。
倒塌于1924年的雷峰塔旧貌——西德尼·戴维·甘博(1890-1968)
拍摄者为美国美国社会经济学家,人道主义者和摄影家,中国城镇和乡村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和研究的终身致力者。
1908年-1932年间,甘博四次来到中国进行城镇和乡村调查,拍摄城市和农村生活,他的足迹遍布华北、华东、西南等地区。
1968年,甘博在纽约去世。但甘博的部分相片一直未被发现,1984年,他的后人在一个鞋盒内发现它们。1989年,这些相片首次在北美19个城市及中国内地13个城市巡回展出,引起巨大轰动
终于来到雷峰塔景区。
雷峰塔建于吴越国时期,原名为黄妃塔,系因吴越国王妃黄氏生子所建之塔。由于建在西湖南岸夕照山雷峰,被后人改称为雷峰塔。旧塔已于1924年倒塌。解放后,为恢复旧时的景观,在原来的塔基地,按南宋初年重修时的旧貌重建了新雷峰塔。塔高61米,建筑面积3133平方米,规模可观。恢复了消失70余年的“雷峰夕照”景观。




既有成群结队的游客,也有单枪匹马的游客。大部分是国内游客,也不乏外国游客。
其实,与其进入雷峰塔院内爬塔,还远不如在外围,从各个不同角度观看欣赏雷峰塔呢。
雷峰塔景区人气不低。从头一天下午到第二天,一路走来,除了湖滨公园,就数这里的中外游客多了。还来了不少平时不常见的喇嘛和尚——人人一身朱红颜色的佛袍,右手光着膀子,空着半边袖子塞在腰际——在人群中分外显眼夺目。朱红色的袈裟以前看到过,喇嘛们头上戴的这种黄颜色遮阳帽,倒还是第一回看到。

类似这样的小景点,就只能过而不入放弃了。

杭州海底生物博览馆也在这里。

到处都是这样的园林绿地,令人目不暇接。

上海合作组织出资在西湖建立的友谊林。

到处有拍摄婚纱照的好景致。


柳莺里。

“雷峰夕照”荷花池。


鱼翔浅底西湖水
,看来生态不错。
雷峰塔景区购票处。

雷峰塔景区里,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绿的
游客。
夕照毓秀——雷峰夕照,钟灵毓秀。

告别“
雷峰夕照”景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