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面对奥密克戎,上海决战“清零”而非“躺平”五大原因(图)

(2022-04-19 07:46:43)
标签:

转载

[转载]面对奥密克戎,上海决战“清零”而非“躺平”五大原因(图)
[转载]面对奥密克戎,上海决战“清零”而非“躺平”五大原因(图)
[转载]面对奥密克戎,上海决战“清零”而非“躺平”五大原因(图)
[转载]面对奥密克戎,上海决战“清零”而非“躺平”五大原因(图)
[转载]面对奥密克戎,上海决战“清零”而非“躺平”五大原因(图)
当前,上海疫情处于高位流行,各项防控措施正在有力有序推进。4月2日夜从吉林飞到上海的国务院副总理孙 春兰,到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研并主持召开有关专家座谈会,实地考察世博展览中心方舱医院、长宁区新泾五村,了解流调排查、转运收治、社区管控等措施的落实情况。她指出,在25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应对奥密克戎疫情,还要保持核心功能的正常运转,任务艰巨、挑战巨大。要尽快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周密组织开展全员核酸筛查,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抓紧摸清疫情本底。要改扩建方舱医院和定点收治医院,备足隔离房间,快速转运收治感染者,及时开展流调排查,追踪管控风险人员,做到日清日结。要从严从紧加强社区管控,保障好居民基本生活和正常就医需求,开展区域协查,严防疫情外溢。对关键行业、重点机构等要实行严格的闭环管理,确保核心功能正常运转、供应链产业链畅通。
[转载]面对奥密克戎,上海决战“清零”而非“躺平”五大原因(图)
[转载]面对奥密克戎,上海决战“清零”而非“躺平”五大原因(图)
(图片选辑:洪哥警影   新浪博客)                                                                         
      吴凡:面对奥密克戎,上海决战“清零”而非“躺平”五大原因
                                      文章来源:  环球时报  2022-04-10 
         4月9日,上海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长吴凡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独家专访时强调,无论从病毒本身的特性,还是从人群免疫的背景,抑或从抗疫“武器”的技术储备,现阶段,必须坚持 “动态清零”不动摇。
         吴凡谈到,有人认为可以在“清零”和“躺平”之间选择第三条道路,即允许病毒低水平流行,这是行不通的。在实现“动态清零”的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因时因势采取防控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为什么不能“躺平”?吴凡从五个维度分析了现阶段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决策考量。
第一点,病毒本身的特性。
        吴凡说,新冠病毒今后将如何变异是不确定的,但是,病毒会发生变异确定无疑,这是自然规律。既然病毒一定会变异,那么病毒到底会变“好”还是变“坏”?奥密克戎相比于前期的病毒变得传播力更强、毒力更低,但明天病毒一定会变得更“好”一点吗?这并不见得。
        从长期来看,病毒朝着毒力更弱的方向变异是很可能的,只是,其中仍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病毒在变异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有可能变得传播力强,致病力也强,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实际上,新冠疫情出现这两年来,已经多次突破以往科学家对病毒的一般认识。比如,病毒迅速变异,发生免疫逃逸,使得现在国内外的疫苗可以防重症,但都无法很有效地防感染。
          所以,以病毒变异的科学规律的视角看,现阶段采取动态清零很关键。
第二点,关于人群免疫背景。
        吴凡说,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后,很多声音说它致病力变弱了、重症少了。但不要忘记一点,这些证据都是从国外来的,要注意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人群的免疫背景。
目前一些西方国家的免疫背景和中国不完全一样。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经过前期多轮传播、自然选择以后,大量人群通过感染获得自然免疫,他们也为此付出了大量生命的代价。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也在通过疫苗接种获得免疫。两方面加起来,这些西方国家的免疫人群是相当大的。
         在中国,新冠疫情没有大流行过,绝大部分人群是通过疫苗接种获得免疫,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避免像国外因疫情导致的大量死亡。自然免疫加上接种疫苗,中国没有这样的免疫背景。
       “而如果不考虑这样的免疫背景,去讨论轻症多了、重症少了,这是不科学的。”吴凡说,“我们有必要更小心一点,不能简单相比。”
         她提到,近期香港疫情形势严峻,死亡病例、死亡率令人心忧,如果再说奥密克戎是  “大号流感”,显然站不住脚。香港的情势也从侧面提醒内地,面对奥密克戎要更加谨慎小心。
         还有一个背景很重要,中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这些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后情况往往更为复杂,现阶段只有坚定“动态清理”,才能保护好免疫力弱的人群。
第三点,控制“低水平流行”行不通。
        吴凡注意到,有一种观点提出能否在“清零”和“躺平”之间有第三条道路,即允许低水平流行,既不挤兑医疗资源,也不把病毒“赶尽杀绝”。吴凡直言,这行不通。
这种想法有两个问题。第一,病毒进来后就清除不了了,长期存在,病毒变异的问题解决不了。“今天你可以对付奥密克戎,明天对付其他变异株还行吗?”第二是技术问题,当疫情快速进展以后,是否有足够的措施能保证不挤兑医疗资源,长期处在可控的水平?
       “有人就问过我,我们有没有刹车机制,假如会有一万人感染,让一万人不是出现在一个星期里,而是出现在三四个月里,那就不会挤兑医疗资源了。”吴凡不认为有所谓的“刹车机制”,因为当病毒在人群中蔓延后,随时可能失控。控制“低水平流行”实际上不具有操作性。
         还有人说能否在医疗资源好的地方试验“低水平流行”?吴凡认为,试不起。退一万步讲,即使在医疗资源充足的地区试验,做到了低水平流行,还是挡不住外溢的风险。无症状感染者这么多,随时可能外溢到其他地方,医疗条件不够完备的地方又怎么办?所以行不通。 
第四点,抗疫“武器”不断丰富,未来值得期待。
        吴凡说,两年多来,随着科技发展,对付新冠病毒的新“武器”持续在出现。疫苗出现后,虽然感染的问题仍然存在,但重症的问题已基本解决,这很重要。现在特效药也在上市,国内的药物研究不断推进,中医药也在不断探索。包括检测方式也在更新,变得更快更可靠。
      “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我们会获得更多的抗疫武器和技术,可以控制得更好。”
第五点,因时因势采取最适合当地的防控措施。
        吴凡坦言,中国地域广阔,有超大城市、中小城市,也有农村地区,各地有各地的特点。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有必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因势采取防控措施,在疫情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资源,采取最适合各自的防控措施和路径。
        绝对不能“躺平”,而是要在实现“动态清零”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方法,走不同的路径,把握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点,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终实现动态清零的目标。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2022-4-10)

[转载]面对奥密克戎,上海决战“清零”而非“躺平”五大原因(图)
[转载]面对奥密克戎,上海决战“清零”而非“躺平”五大原因(图)
上海卫健委通报新增确诊病例,数剧日增,疫情严峻:
4月4日0—24时,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68例+无症状13086例。
4月5曰0—24时,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311例+无症状16766例。
4月6曰0—24时,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322例+无症状19660例。
4月7曰0—24时,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824例+无症状20398例。
4月8曰0—24时,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1015例+无症状22609例。
4月9曰0—24时,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1006例+无症状23937例。  
4月10曰0—24时,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914例+无症状25173例。
4月11曰0—24时,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994例+无症状22348例。
…………
“动态清零”是追求及时发现,快速扑灭,发生一起,扑灭一起,让它不造成持续性的社区传播和规模性的疫情反弹。
所以“躺平”肯定不是中国的选择。“动态清零”如果用好,就会以极小的成本来获取最大的效益。
一场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抗疫大决战,已在上海全市打响,全国援助,共同拼搏,下定决心,克难攻坚,力争尽快将全上海社会面彻底清零,国运决战在此一役,不获全胜,绝不罢休!!!
[转载]面对奥密克戎,上海决战“清零”而非“躺平”五大原因(图)[转载]面对奥密克戎,上海决战“清零”而非“躺平”五大原因(图)
(图片选辑:洪哥警影   新浪博客)       
                       上海抗疫大决战,全国援助共拼搏! 
                            打赢这场战疫,必将最后胜利!
【编帖备注】“洪哥警影”本人陪同老婆,为带2020年3月初在沪出生的小孙女。近两年以来大多数时间呆在上海浦东。今年春节前夕,咱老俩口带快满2岁的孙女回到长沙啦。不料,三月下旬以来,上海疫情开始蔓延并愈加严重;在沪工作的儿、媳,近期只好一直在家上班;近期,儿媳作为志愿者,也加入了小区夜以继日的战役行动。现上海告急,全国援助!魔都决战,必将胜利! 特编上帖,以示给力!!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