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埭古桥五座半 各有千秋颜值高

标签:
青云桥太平桥源会桥寿带桥启元桥 |
分类: 天南地北 |
称南栅桥,不仅是其中唯一的三孔石拱桥,
一,青云桥(南栅桥):
青云桥亦称南栅桥,建于乾隆年间(公元1768-1770年间),是现存古桥中唯一的三孔石拱桥,跨度不小。桥长34.6米,宽3.4米,中孔净跨8.1米,拱高4.8米;两边孔净跨4.8米,拱高2.4米。
其一侧石桥阶梯均已风化开裂,斑剥之严重程度前所未见
见吾来此看桥,在一旁玩耍的孩童马上热情地替吾将凉晒在桥碑上的被子挪开,让我拍摄照片。而且还落落大方地留下自己的PS。
二,太平桥(北栅桥):
北太平桥与青云桥相仿亦建于乾隆年间。桥长29.3米,宽4米。
北太平桥原名北栅桥,故石凉亭为北栅亭。
三,东栅桥(东太平桥、东风桥):
东太平桥(俗称东栅桥,文革期间被称作东风桥),目前还在,系单孔平缓石拱桥。不过看得出来,石桥底座显然经过翻修,
四,寿带桥(俗称砖桥):
寿带桥(俗称砖桥)系单跨石梁桥,明隆庆年间沈懋孝捐资重建寿带桥,清乾隆四十四(1779)改建。全长16.8米,高3.8米,桥面宽2.8米。桥面由5条6米长的天岗石铺就,两侧各有14级台阶,桥沿为条石栏杆及方形望柱两对(缺一只),桥洞两壁分别由6块长条石贴面并兼作桥柱。双侧桥座有楹联两幅,南联为:左跨龙池张凤翼,右提虬笔占鳌头;北联为:一溪澄澈彩虹浴,两径参差翠带浮。
五,包家桥(源会桥):
包家桥原名源会桥,当年正处于新埭老街的中心位置,热闹非凡。现在的包家桥,则除了桥板部分,能看见的就祗有这桥石栏了。不过,包家桥虽已大为改观,面目全非,仅存桥堍部分石栏杆,但毕竟此桥还在正常使用。
六,“无名无姓”半座桥:
至于那半座石桥,尽管问了周围的不少人,却始终无人知晓该桥名称。据私下判断,此也许就是当年那名闻遐迩的“高桥”——永埠桥。还望知情人指点。目前,虽然已毫无使用价值,但却仍保留至今,实在难能可贵。
吾的请求果然有了回报。本人马蜂窝的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