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翁家糟坊有故事

标签:
翁同龢桑葚酒杨梅酒青梅酒桂花酒 |
分类: 天南地北 |
-
http://news.idoican.com.cn/chsrb/res/1/4751/2009-03/28/A04/res07_attpic_brief.jpg 酿酒师傅正在承接从蒸馏器中流出的白酒 文/常熟日报记者
黄佳 实习生 陈丽婷 古朴的匾额,浓烈的酒香,偌大的酒坛……走进沙家浜风景区横泾老街,游客们忍不住会被“翁家糟坊”所吸引,进而迈入步子,一品传统酿酒的醇厚与绵甜,看酿酒师傅一道道工序下整个酿酒的过程,感受历史悠久的酒文化。
无论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闲适,还是“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放,酒与传统文化都是息息相关的。“我想将传统的酿酒设施、过程展示给游客,让游客对中国的酒文化有个直观印象。”翁家糟坊的老板徐公明是浙江人,祖上世代酿酒,在南浔、乌镇等地都有酒厂。他向记者介绍了翁家糟坊的由来:相传有一天,翁同和路过一个破旧的老糟坊,被里面传出的浓浓酒香所吸引,循香而去,只见一缸正在发酵的米酒,却不见主人。翁同和用手指蘸了些品尝,觉得味道香醇,让人回味,以至后来每次喝酒,都会想起偶遇糟坊内的美酒。几年后,翁同和又来到那家老糟坊,终于找到主人,询问糟坊的酒怎会有如此美味,主人回道:“我们的酒是精选江南上等糯米、香血糯,经过两次发酵、两次蒸馏而成。”翁同和大为感叹,出资让主人重开糟坊,取名为“翁家糟坊”,为翁家酿酒。本着将传统酿酒事业发扬光大的意向,徐公明将酒坊开到了横泾老街。
走进坊间,门口便是迎客的酒桌,游客们可以免费品尝桌上小盅内的米酒和白酒。贴着巨大“酒”字红纸的酒坛排满在墙边,坛口用红布封着。需要两三人才能合抱的过来的大缸里盛放着正在发酵的米饭,揭开蒲草盖,便能闻到浓郁的酒香。院子里,蒸馏器的一边伸出一根管子,向外流淌着透明的白酒,冷却后的蒸馏水从另一边排出。翁家糟坊传人刘师傅今年40岁,却已有25年的酿酒经验,他向记者介绍道:“酿造的第一步就是精心选料,将上等大米浸泡8小时左右,上笼蒸。蒸至8分熟,稍微冷却,倒入大缸进行发酵。经过10至15天,便得到了4度左右的米酒。将米酒放入蒸馏器,与高粱、小麦、稻草等制成的酒曲一起加热蒸馏,便得到第一道白酒,灌装入千斤大酒坛中储存1年后,经过再次蒸馏、再次储存1年以上,才能得到优质的翁家白酒。经过二次蒸馏、储存的酒,其味更纯净,口感更佳。”
徐公明坦言,翁家糟坊自营业以来,平均每日接待游客两、三千人,客人最多时,营业额达到5000多元。很多尝过翁家酒的游客都会称赞不已,带一些回去作为馈赠的礼品或自饮。“沙家浜风景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既然做了,就会尽力做好,让更多的人对中华几千年传统的酒文化有所了解。”徐公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