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翔镇有一座一千二百多年历史的古寺庙。该寺名为“云翔寺”,然在其山门上却又明明挂着“留云禅寺”的匾幅。这是怎么回事呢?
与宝山区罗店镇的宝山寺一样,嘉定区南翔镇的云翔寺亦为江南地区少有的仿唐风格的寺院建筑群,也是上海西北地区较早恢复的寺院之一。
南翔镇的云翔寺始建于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初名“白鹤南翔寺”,后清康熙赐名“云翔寺”,沿用至今。
传说中说法是,1500年前南北朝时,当地一位农民在种地时掘到一块一丈见方的巨石,随即便有两只仙鹤飞来停在上面,有一个名叫德齐的和尚看见后,便认定此处是“佛地仙迹”,于是天天骑上仙鹤四处化缘集资,在此兴建了白鹤南翔寺,当时香火十分旺盛,遂因寺成镇,诞生了南翔镇,后因清康熙赐额“云翔寺”,遂更名,云翔寺几经兴废,如今只留下两座砖塔依旧。
公元2000年,现今的云翔寺,系承继留云禅寺法脉,于云翔寺旧址上重建,至2004年落成。故现在虽仍然名为云翔寺,但在其山门上还留着“留云禅寺”匾幅的缘由。
那么,云翔寺怎么会成了留云禅寺呢?
原来本世纪伊始,重建云翔寺工程刚拉开序幕。时值宝岛台湾的海明寺老方丈悟名长老访问中国政协,因其在上海南市区留云寺的老祖庭毁于二战炮火,他在访问中表达了恢复祖庭的愿望。留云寺创建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亦称海潮寺,原址在上海南市区留云寺弄78号,为当时上海四大寺院之一。特别是在清末民初,因留云寺地处闹市,紧靠上海老城区南门附近,佛事之盛,称上海第一。当时常住僧人四百余人,云水堂挂单也有二百多人。可惜抗日战争中,寺院毁于炮火,经藏化作灰烬。原有两千斤大钟,亦因炮轰楼塌而坠落,其聋遂哑。今留云寺址已不复可辨。
上海市佛教协会应四众之愿望决定恢复留云寺建制,并决定移址于嘉定区南翔镇重建。经上海市佛教协会研究决定,将修建中的云翔寺更名为留云禅寺,以应长老之要求,同时也表达了两岸僧侣“云翔于四海而根留于祖基”的美好意愿。2004年11月,总占地面积1公顷、耗资近亿元的留云禅寺正式落成,这就是一寺二名的由来。


善男信女?

千年古刹碑


山门上还是“留云禅寺”的匾幅

云翔寺碑

山门内侧

观音殿



做法事


钟鼓楼






祈愿灯笼



中庭广场

千手观音


慈航普度殿

大雄宝殿

当值和尚

祈祷

经堂


慈悲为怀


烧香

(部分资料参考中国佛教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