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尽管是有备而来,然而,初到大杂院现场,还是为它的气势所震摄。
是啊,见到这样的场面,想必任何人也不会无动于衷。
事实上也是如此,这样规模的大杂院,在上海可说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气势颇为壮观。
网络上,将隆昌公寓比作什么的都有。比如:围城、斗兽场、猪笼城寨。比如:隆昌公寓。整个公寓如同一座古罗马斗兽场似的方筒形建筑,中间是宽敞的院子,如同一个大广场,被周边呈土灰色的五层楼房团团围住,犹如“围城”一般。站在院中仰望,形同坐井观天的青蛙。网友调侃其如《功夫》里面的猪笼城寨的翻版。
确切地说,这是一个放大了的四合院、筒子楼式的大杂院。筒子楼上下共五层,每一层都是连通的。筒子楼中间有一个数百平方的公共大院。大院里,停满了汽车、摩托车、助动车、自行车等各种各样的车辆,还有一些公共晾衣架。
隆昌公寓内有两座电梯,这在当时的中国大概也是寥寥无几。这里也曾经是上海乃至中国首先使用煤气和自来水的住处。
据说,这里有250多户人家,上千口人。上海有一出妇孺皆知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生动地再现了解放前上海住房的紧张程度。可在眼前的这个大杂院面前,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绝对甘拜下风。
隆昌公寓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说是英国人设计的,初名葛兰路巡捕房,为公共租界巡捕房的办公地点,当时为囚禁犯人设立的铁窗,如今印迹依存。解放后,巡捕房南侧成为杨浦区公安分局办公场所,隆昌公寓则成为公安分局职工宿舍,后来又有许多人陆续住进去。他们大多是在附近的上班族或经商者,由于租金廉价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而搬来至此,一直保持着大概250多家住户。由于其独特的历史作用与价值,上海隆昌公寓于2004年被归为不可移动文物。上海市文物管理部门表示,更多地关注它,适时还会将这里的居民迁移,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
隆昌公寓的构造中,双排两米多宽的楼梯,是楼中居民最为自豪的,也称之为“扶梯”,气宇轩昂地矗立在大院的南北两侧。每部楼梯被水泥基座隔成两个通道,建在南北两侧的两扶梯称为“白扶梯”,宽敞阔气,夜里伴有灯光;东西处的两个扶梯称为“黑扶梯”,较为窄小,亦无灯光照明。每层楼都有一条长长的楼道相通,犹如几条蜿蜒的巨龙。楼梯内侧是大小不一如同笼子般的住家。屋与屋的间隙很小,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随着入住人口不断加增,家家几乎都把厨房挪到走廊里,还在过道处加建了房屋,以增加使用面积,演绎出上海蜗居的生活状态。
如果在美国,这样的地方,单枪匹马一个人,恐怕是不敢来此拍照的。
(主要内容参考网络,谢谢原作者。)

隆昌公寓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说是英国人设计的,初名葛兰路巡捕房,为公共租界巡捕房的办公地点,当时为囚禁犯人设立的铁窗,如今印迹依存。解放后,巡捕房南侧成为杨浦区公安分局办公场所,隆昌公寓则成为公安分局职工宿舍,后来又有许多人陆续住进去。他们大多是在附近的上班族或经商者,由于租金廉价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而搬来至此,一直保持着大概250多家住户。由于其独特的历史作用与价值,上海隆昌公寓于2004年被归为不可移动文物。上海市文物管理部门表示,更多地关注它,适时还会将这里的居民迁移,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

隆昌公寓大门。

进入隆昌公寓第一眼所见。








大院里,停满了汽车、摩托车、助动车、自行车等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不过,最多的还是自行车。还有一些公共晾衣架。


隆昌公寓的构造中,双排两米多宽的楼梯,是楼中居民最为自豪的,也称之为“扶梯”,气宇轩昂地矗立在大院的南北两侧。每部楼梯被水泥基座隔成两个通道,建在南北两侧的两扶梯称为“白扶梯”,宽敞阔气,夜里伴有灯光;东西处的两个扶梯称为“黑扶梯”,较为窄小,亦无灯光照明。


送快递到这里,效率也许比较高。









以上10幅照片是爬到5层楼梯的最高处往下拍摄的。


通过过道,回眸隆昌公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