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节是灯节,时间应该是正月十五。不过,任何地方的元宵灯节,实际上往往在年前就已经开始。豫园灯会也是如此,蛇年题材的彩灯早早地在年前就已经布置好了。也分不清哪些是为春节准备的,哪些是为元宵节准备的。
事实上,春节、元宵节本来也是分不开的。在农村一般都是过了元宵节,春节才算过完。
从小年夜开始,豫园(即以前的老城隍庙)地区,天天都是人头攒动。由于年初五在民间是送财神的重要日子,所以初四这天人就格外的多,简直是人看人,人满为患。据说,许多人白天来了以后,就不回去了,要在这里一直待到凌晨将财神送走后才回家。来得晚的人还进不来呢。那么既然如此,也就是说,到时候连出去也一定会变得很困难。
这些事还是在豫园听人(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妈)说,方知道的。吾等数十年来连大年都不过的凡夫,以前哪里知道还有此等讲究。真是事非经过不知情啊!
现在想来,当时进豫园简直犹如“误入歧途”一般。那天,与往常散步一样出了家门。想着家里迎来送往的应酬事全已办完,这过年的事可以说悉数完成,感觉好不轻松。于是,就打算走得比平时远一些,给自己也个过个年,于是就不知不觉来到了豫园。
刚开始,一看这里人多,还十分开心。以为可以拍拍平时拍不到的场景。谁知道,随着越来越深入豫园的中心地带,发觉人越来越多,行走已经变得十分困难。好在,自己并没有目的地,根本没想要去哪里,所以也无所谓。
于是,既来之则安之。找个人少一点而高一点的路边台阶,自顾自地拍摄了起来。这样可以基本不受潮水般人流的干扰。
拍着拍着,就发现今天的儿童很出彩。本来嘛,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中外皆然。
孩子们个个都骑坐在爸爸的肩头,人人高高在上,无比地“出人头地”(其实,不这么做也不行,孩子在人群底下还不会被挤死啊)!
以前曾经拍摄过《在爸爸的肩膀上》这样的题材(当时是在公园拍的)。所以,今天拍来就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得。况且,眼下状况是,既处于居高临下的有利位置,又可肆无忌惮地尽情拍摄(此时此地无人会计较这些)。这样的机会岂能错过!
如果说,还有什么要求的话,那便是因势利导地找机会换换位置,以便变换变换拍摄的角度和场景。
没有忘记方才那位大妈的话,此地终究不是久留之处。免得到时骑虎难下,脱身不得。拍得差不多便见好就收。不紧不慢地从人群的缝隙中缓缓地向豫园出口方向移动,没等华灯初上,提前打道回府了。
事后回顾,担心恐怕完全不必要,其实是虚惊一场。实际上本次豫园灯会倒是不虚此行之旅,有以下照片为证。



疑惑的回眸眼神。

洋爸爸们也入乡随俗来凑热闹——下面还有更精彩的洋爸爸出场照片呢。


边吃边看,味道不错。

这么大的孩子也往爸爸肩上蹭?

终于还是被发现了——要不,怎么说孩子的眼睛是最尖锐的呢?


瞧这复杂的表情。

这两个孩子够小的。

找找看,这里有几个坐在爸爸肩头孩子(5个)?

瞧,如此壮实的爸爸,今天终于有用武之地了。

优哉游哉,焉知鱼之乐啊。


发现同学啦?



一个吃得带劲,一个看得出神。




怎么数,也数不过来。

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啊!——孩子,从没见识过这阵势吧?




啊,终于见怪不怪,慢慢缓了过来。

瞧,有高兴的,也有不高兴的——四月的天孩子的脸啊,说变就变。

再数数看,这里又有几个(7个)?


这里的密度比较高。





小小肩头摄影师——回头率不低啊!



明亮的眼睛。


可爱的笑容。


瞧瞧,这里又有洋爸爸上阵了。


驮着孩子也不耽误拍摄啊!



矜持与超然的典范。

即便有入法眼的东西出现,亦不大惊小怪、喜形于色。

发现了新大陆?

啊,原来如此!

儿子高兴是父亲的最大快乐。


看来,除了眼睛,脸形可能像妈妈——也许可以概括为“爸爸的眼睛,妈妈的脸蛋”。



文静与淡然的典范。

恐怕是全场最可爱的小男孩吧——即便有格格在场。小格格姐,莫介意,男女有别,俺俩没有可比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