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外国游客也纷纷驻足观看并摄影留念。
今年的第十四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即将圆满降下帷幕。
艺术节期间,在徐家汇公园小红楼广场,也曾有幸观看到上海艺术节的表演。那是一场国际巨星Sainkho Namtchylak的独特演出。
说其独特,是因为她的发声她的表情别具一格,完全不是一般的特立独行。前后整整一个小时,全是她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演唱:如痴如醉、手舞足蹈、出神入化、全情投入。令人大饱眼福、大开眼界。
Sainkho Namtchylak传统与现代的呼麦唱法,能够综合呼麦、喇嘛教、萨满教以及摇滚与爵士的发声技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一座桥梁。Sainkho Namtchylak的演唱,展示了呼麦唱法的原理和精髓,以及图瓦的游牧文化、音乐现状和环境与音乐的相互影响。
演员介绍:
Sainkho Namtchylak,生于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祖先是游牧民族,自小学习歌唱,曾组过民谣摇滚乐团。长大后到莫斯科学习声乐,除学习图瓦传统的双声唱法(Throat singing/khoomei),也包括喇嘛与萨满巫教的传统声乐技巧。(图瓦的传统信仰是萨满教,后来因为曾被蒙古统治过,所以国教改为藏传佛教)。
从1989年起,Sainkho开始跨足欧洲前卫即兴乐界,学习更多元化的发声技巧,并致力挖掘双声唱法与其它音乐风格融合的可能性,同年并与苏联前卫爵士乐团Tri-O首次合作。之后即以欧洲作为发展重镇,展开她漫长而精彩的世界巡回演出,并且有机会与各地杰出音乐家/表演团体合作,当中包括Peter Kowald、Buch Morris、Ned Rothenberg、Evan Parker、William Parker、Hamid Drake、Djivan Gasparian、Hector Zazou、Otomo Yoshihide、Hakutobo (白桃房)Butoh Dance Theatre等等,并先后出版近三十张专辑,音乐之外,Sainkho也参与许多电影、剧场与多媒体演出。
虽然大部分时间在世界各地流浪,Sainkho从未忘记自己的家乡,每年她都带着西方乐手到图瓦的首都基吉(Kyzyl)表演,希望西方乐手认识她的国家、文化与音乐。虽然她是图瓦文化的最佳代言人,但并非所有图瓦人都愿意拥抱她,一方面因为她打破"女人不得喉唱"传统禁忌,另一方面许多人认为她长年居住在西方世界,就是背叛自己的国家,拥抱了腐化的西方思想。1997年,她在自己四十岁生日前于莫斯科遭到暴徒攻击,身受重创,治疗了两星期才出院。之后沈寂了一段时间才继续演唱创作。
2002年由德国女导演Erika von Moeller执导的纪录片《Sainkho》正式面世,让世人对Sainkho的生活有更深层的了解,同年获家乡图瓦颁发"二十世纪图瓦最具创意成就奖"。(百度百科)

全场只有两人伴奏,完全是Sainkho Namtchylak一个人的吟唱。





瞧瞧观众专注的神情,便知演员的功底。












抓拍到的舞台片段。

与观众互动——给观众签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