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镇之行距今已有数月,以下是当时的记录:
今天是阴天,没有太阳,是出门的好机会。本来,伦敦奥运会期间原计划是不出门的,正巧昨晚只有两块金牌,加之有7小时的时差,白天是没有比赛实况可看的,所以还不如利用一下,也可以跑一个镇。
与上回去清溪镇一样,此番游桥头镇也同样没有做过任何功课。完全是“瞎猫逮死老鼠”靠碰运气。不过,仍然收获颇丰。
桥头镇镇区范围还真不小,马路众多纵横交错,商铺节次邻毗,光镇内公交就有8条线路,从规模上看,感觉似比一般的镇要大不少。
对于桥头镇,祗在电视中看过关于荷花节的新闻报道,所以主要是奔着桥头荷花慕名而来。据传,桥头素来是国内荷花名镇,果然名不虚传。
本来以为经过“韦森特”台风的肆虐,恐怕看不到桥头镇荷花了。不料,到莲湖公园一看,一湖荷花居然完好无损,看不出台风摧残的丝毫痕迹。这真是想象不到的奇迹。据判断,估计是因为整个荷花池要低于四周的观荷平台近2米,观荷平台还植有成排高大的树木,莲湖公园本身又处在城市高大建筑物的包围之中,故台风虽然来势凶凶,却奈何不了处于低洼地带的荷花。
莲湖公园此处原来有一300多亩水面的荷花池。改扩建公园时,在四周修建观荷平台,以及各种其他公园设施,又在湖中加建九曲长廊,占用不少面积,现在已减少到200多亩。尽管如此,一眼望去仍然满目苍绿气势非凡。毋庸置疑,此番改扩建是费了心血的,乃画龙点睛之大手笔,大大提升了荷花池的文化品位和游览价值。
另外,偶然发现在田新文化广场还有一处小型荷花池。尽管规模面积均无法与莲湖公园相提并论,但荷花的品种和长势却是毫不逊色。况且这里的观荷设施同样建造得有板有眼。看来,桥头人早已将荷花视作文化产业来对待。
说起田新文化广场,不得不提及这里的罗氏宗祠。其实,罗氏宗祠便是田新文化广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6万平方米的田新文化广场是因桥头古村落田新村而修建的,罗氏是该古村落一大客家族群。相传,罗氏祖先早在一一三一年便因故(其中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迁居于广东新会,已有近千年历史。其分支又于700多年前迁徙转辗此(田新)立村。现在,古色古香的罗氏宗祠已成为田新村老人活动中心。
罗氏宗祠规模比一般宗祠大不少。宗祠建筑古色古香系砖石木结构,前后三进,两个天井左右均为东西厢廊,门楼及二三进堂前挂有三幅长条对联,整座祠堂左侧还有一不小的院落,名为榕园;牌位已不复存在,不过还供奉有罗氏始祖的画像,以及介绍宗族迁徙历史沿革的文字资料。看得出,宗祠前原本应立有旗杆,现在的旗杆座只有一测是当年的遗物,依稀可辩清代进士罗应元(罗氏子弟)之题签,另一块石制品,显然是仿制品。





桥头镇市容市貌。


桥头镇车站及售票、候车大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