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男女有别。
性别的不一样,就决定了儿童生理、心理、性格等各方面的不一样。男孩普遍喜欢玩具兵器,女孩普遍喜欢玩具娃娃,大家各取所需。倘若反过来,就乱了套。男孩喜欢玩具娃娃,则恐怕会被认为是娘娘腔,女孩喜欢玩具兵器,则恐怕会被认为是假小子。
这就决定了男孩女孩所处的生存空间绝对不同。男孩女孩均有各自的一片天地,大家各得其所。
这里拍到的两组男孩的照片,便充分显示了男孩的天地有别于女孩的天地。
其中一组反映出男孩的好动,另一组则反映出男孩的好斗。这是非常正常的雄性特征,也是精力过剩的表现。如果说这也是兴趣所致,那么这种兴趣的产生,正是体内的荷尔蒙在起作用,也正是阳刚之气的体现,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客观规律。
男孩就得这样。“小时候越顽皮的孩子长大了越聪明”的说法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只要在不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范畴内,男孩怎么顽皮都无所谓。特别是孩子的天性绝对不能被扼杀。人后天的一切都是从孩提时代养成的。
小时候充分活泼好动敢想敢干,长大了往往比较有创新精神富于创造力,有担当。
小时候过分循规蹈矩缜小慎微,长大了往往比较容易墨守成规无所事事,没主见。
故作为社会、学校和家长,务必从小培养孩子,特别是男孩的独立自主精神。
不容否认,中国男孩的生存空间是有问题的。君不见:
首先,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从小得到家庭精神物质上的过度关爱。甚至连上下学都得接送。在家长的大包大揽下,除了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缺乏动手能力,还缺乏劳动观念。遇不到任何困难挫折,从而无从经受任何磨砺。这一点,在有“重男轻女”传统的中国,体现在男孩身上的作用力更强;
其次,在全社会传统升学教育的指挥棒下,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被沉重的学习包袱压得喘不过气来。简直不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穿梭机,便是教室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穿梭机,来回不停十数年。很少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这样的境遇对男孩产生的影响相对更大;
其三,中国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女性的时间和机会比较多。在家有母亲保姆奶奶姥姥,在学校(包括幼儿园)是女教师女保育员。因为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通常大部分老师和工作人员是女性。客观分析,这对男孩的女性化倾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是否应该有所反思?在学习之余给孩子们特别是男孩们松松绑,改善一下环境,还给孩子们一片他们自己的天地?
是啊,目前中国许多方面的“阴盛阳衰”现象,是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充分关注和重视了。
第一组:


第二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