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想到雨游松江新城还能见到荷花。因为这个时候,沪地别处的荷花恐早已风光不再。
小雨中逛松江新城行至松江大学城,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突然发现一片荷塘。其间荷花居然还生意盎然分外赏心悦目,真是天赐良机喜出望外。当下也顾不上池塘边土滑泥泞,冒雨缓缓蹒跚前行,去抓取拍摄荷花的好角度。
雨中之荷花格外晶莹剔透秀色可餐,还真是别有一番独特的风味呢。怪不得,人们会专门特地去拍雨天之荷花。
缘分哪!此事说蹊巧也真蹊巧,上外正乃吾数十年前之母校。在此拜访了这么多其他大学,毫无例外均空手而归,唯独是母校让我有所斩获令我不虚此行。恐怕说此为缘分亦不为过吧?
说起与母校的缘分,还有一段小插曲。
众所周知,60年代初高考录取率几近十比一。不过当时的学生似也并不太在乎上不上大学,而听从祖国的召唤倒是比较流行的风尚,吾亦不例外。作为学生干部,当时就串联了许多同学准备放弃高考,奔赴新疆建设兵团参加祖国建设。
殊不知,后来一项“一颗红心多种准备”的新政策,却令我等不得不悉数参加高考。但吾还是打算只参加提前进行的艺术院校高考,考不上就去新疆。所以只做些美术方面的准备,其他高考复习全部放弃。然而,即便如此最后仍不被允许。理由是所有应届生均应接受祖国的挑选,务必参加普通高考,只有二者都考不上方能去边疆。
于是,只得老老实实地参加这两项考试,然后再作计较。
美院考试我连闯三关,上千人淘汰只剩寥寥十数人,进入最后的口试,却还是名落孙山(参见《高考19XX》);而普通高考我没有任何准备,却考得不错;更出乎意料的是,我未填报外语类志愿,却提前收到上外的录取征求意愿书。
事后得知,当时陈毅兼任部长的外交部经中央批准通过高教部,责成全国重点外语院系择优提前招生,以培养一批外事后备人才。
毋庸置疑,试想,只要上述任何环节有任何变数,吾便根本无缘进入当时为数不多的全国重点大学母校学习。可见,瞑瞑之中是缘分的无形之手起着微妙的作用。
不为别的,正是由于吾与母校有着这样那样的种种缘分,俺才给这些荷花起了这样一个颇带情感色彩的标题:《雨中荷花别样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