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天主教主教府徐光启梵蒂冈哥特式杂谈 |
分类: 魔都点滴 |
昨天参观了徐家汇藏书楼后,又参观了徐家汇大教堂。正遇一场教堂婚礼,允许拍照,所以才有部分教堂内部照片与大家共享。
徐家汇大教堂是上海天主教三自爱国会所在地。其正式名称为:圣伊纳爵主教座堂,其侧是天主教上海教区的主教府。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宣统二年(1910年)正式落成。
徐家汇大教堂是鸦片战争后上海地区的第一座天主教堂。19世纪末,徐光启墓附近地区是上海天主教中心,1906年教会建新堂,1910年完成,即后来的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中国第一座按西方建筑风格建造的教堂。
教堂原高79米,宽28米,正祭台处宽44米。堂内有苏州产金山石雕凿的64根植柱,每根又有10根小圆柱组合而成。地坪铺方砖,中间一条通道则铺花磁砖。门窗都是哥特尖拱式,嵌彩色玻璃,镶成图案和神像。有小祭台20座(有的则是忏悔室),正中的大祭台则是1919年复活节从巴黎运来,有较高的宗教艺术价值。教堂内可容纳3000人同时做弥撒。外观是典型的仿法国中世纪哥特式,双尖顶砖石结构,座西朝东,总长 83.3米,总宽30米,堂脊高28米,钟楼全高约60米(其中尖顶31米),尖顶上的两个十字架重约一吨。堂身上也有一十字架,颇似轮盘状――生命恰如驾驭轮盘。堂身正中是盘型浮雕,繁复华丽,远看极像罗马钟表的形状。外部结构采用清一色红砖,屋顶铺设石墨瓦,饰以许多圣子、天主的石雕。周围还设有众多石兽,其实是排水设施,雨天雨水可从兽口流出。
整个教堂的平面图呈长十字形,其横轴由南北耳堂组成,十字交叉点上方曾有一座钟楼。
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上海最大的天主教堂,在当时被誉为上海的第一建筑和远东最壮观宏丽的大教堂,甚至被称为上海的“梵蒂冈”。每天清晨都有多台弥撒,逢周日与宗教节日仪式盛大。
“文革"期间,徐家汇教堂遭严重破坏,教堂被用作果品仓库。1978年后恢复,1980年重修,1982年圣诞节,修复尖顶十字架,重现哥特式大教堂原来风貌。
重修后,政府又辟出教堂正前方的大块土地,建成以草坪水池为主的大片开阔广场,其面积比教堂本身面积还要大。令教堂显得更加雄伟壮观。此番教堂作为“徐家汇源”主题文化旅游线路的主要景点对公众开放后,政府还准备拆除教堂周边的部分零散建筑物,以使教堂的环境更为美观优越。
2,别致典雅的钢化玻璃铭牌。
3,简洁明快的“徐家汇源”设计图标。
4,徐家汇大教堂正面。右侧为天主教上海教区的主教府。
5,天主教上海教区的主教府。
8,教堂一侧小道。
9,教堂仰视图。
10,圣母玛利亚与牧羊女。
11,教堂内部正面。
12,教堂内部反面(大门口)。
13,教堂内部侧廊之一。
14,20个小祭台分布在教堂左右两侧。
(博文系综合讲介、广播、报刊、网络等多方资料撰写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