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牛不停地拍打尾巴有什么意义(任万杰)
(2023-04-27 09:21:23)
明末农民起义不断,主要原因是农民吃不上饭,饿殍遍地的情况下,可是大明朝廷已经拿不出那么多粮食救济,这时,有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自发行动起来,救济这些灾民。
山西王家有20亩地,王当家的就让儿子从福建那里弄来高产的玉蜀黍,其实就是现在说的玉米,种下去每天王当家的都要带着儿子去地里看一看,收成之后,自己留很少的种子,把剩下的都发给饥民,就这样种了两年多。
第三年快要收成的时候,儿子问王当家的:“父亲,今年的玉蜀黍也要发给饥民吗?”王当家的点了点头说是的。儿子不明白地问:“父亲,现在明朝有数百万饥民,而我们这点玉蜀黍能救活几十人就不错了,这有什么意义呢?”
王当家的指了指不远处吃草的耕牛问儿子:“你说耕牛身上蚊虻一直在叮咬它,而耕牛只能用尾巴不停地拍打,可是短短的牛尾巴,根本拍不到牛脖子和头部,那它为什么还要用牛尾巴拍打呢?”
儿子说:“是啊,这也毫无意义。”王当家的说:“那么多的蚊虻,仅仅靠一根尾巴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只能驱赶一点点,因为作用不大就不做了吗?做一点就有一点意义,做一点就比不做强。”
几年下来,王当家的靠着这20亩地救活了几百人,无论是起义军还是后来的清兵,都被王当家的义举所折服,没人去破坏和伤害王家。生活中我们总是遇到很多能力不足的事,难道要放任不管和自暴自弃,这都不是办法,做就比不做强。(任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