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串城街影像志上集《 南街往事》

(2013-07-08 19:26:50)

 

串城街影像志上集 南街往事》

 

片头 片花…….

 

MTV《我家住在回车巷》

我家住在回车巷

紧挨着高高的古城墙

墙根下我曾过家家

小巷里玩过捉迷藏

爷爷的故事告诉我

蔺相如的马车

就停在我家大门旁

遥远的故事迷住了我

也迷住了古城墙上弯弯的月亮

我家住在回车巷

紧挨着高高的古城墙

小巷里追着荧火笑

墙根下学过蛐蛐唱

奶奶的小曲告诉我

将相和的故事

就发生在我家大门旁

动听的小曲迷住了我

也迷住了古城墙上红红的太阳

                    

 

舞台画面 历史影像音画 京剧名家李少春和袁世海在舞台上共同演绎的名剧《将相和》随二人的相继作古终成绝唱,有限的音像资料常常让人们狂欢于京剧的万种风情之中,也跟随唱段走进戏里蔺相如与廉颇交流的精神天地。戏终归是戏,现实终归是现实,并能多多少少作为借鉴,照见历史的影子。

两千多年前赵国土地依然,只要愿意,行走其上并非是件多难的事。这座叫邯郸的城市,这座当年作为赵国国都的城市,仍然为我们保留着一条叫回车巷的小街,巷口的碑文一直通向两千多年前赵国一段历史的核心。

闻名世界的回车巷位于一条宽不到4米、长不过几千米的小街内,这条街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串城街。

片花 上集  《南街旧事》

作为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胡服骑射、邯郸学步这些成语典故的发生地--串城街远不如回车巷那么知名,行在街头,这条承载了岁月沧桑、人间悲欢的老街依旧默默无语,他和所有的老城区没什么不同。时光流转到了21世纪,这里仍是低矮破旧的房屋、狭窄拥挤的小巷,喧闹的躁动市井,即便如此,也未能掩盖住这条古街散发出的光芒;掩映点缀其中的明清古迹;流传在街巷的故事传说,记录在史书上的历史掌故,让这条老街越发深邃而神秘。

现场声 街道行人

走进结构简洁的武灵丛台,高台有马道可以直上,台面宽阔,城墙曲折,台上有台,层层加高,古朴墩厚,气势宏伟。丛台是邯郸的象征,2000多年来历尽沧桑,仍然屹立。紧邻丛台之西不足百米的串城街,出现于赵国故都,兴旺于明清时期,是邯郸县城的中心大道,也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其南起城南街,北至学步桥,横跨人民路。长不过1500米,宽不过四五米,弯弯曲曲,两侧建筑虽然陈旧,但这里却聚集了回车巷、慈禧行宫、王琴堂故居、邯山书院、学步桥等众多历史古迹和遗址,是邯郸文化的集大成之地。

明清时期的邯郸城规模很小,据《邯郸县志》记载,“南不过斜街口,北不过观音阁,远不及二里,东西仅有半里许……迨明代成化年间,始于南北各拓半里”,总面积只有0.5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万多。由此看来,贵为御道的串城街如此之小也就不足为怪了。那时的串城街上有驿站、关帝庙等。从东汉到宋明,千年沧桑,彼时的邯郸城已像个没落的王侯,远不能与战国鼎盛时期相比。如今,这里是邯郸市的老居民区,街两侧都是住户,一些小商铺零星散落其间。

现场声 街上买卖。。。。。。。

脚下那厚重的一层层黄土犹如是邯郸留存的一页页史书,更厚重的历史埋在更深的脚下,蔚为大观,也充满了遗憾。时间在小街中慢慢流淌,老旧的青砖矮房、在自家门口闲坐的老人、四处觅食的小狗……一切一切,都让人感觉不到这里处于繁华都市的中央。历史的车轮在不停地前行,有着沧桑记忆的小街像个孤儿一般,被远远地抛到了身后,惟有间或走过衣着时髦的年轻女郎,才把沉在记忆中的人们拉回了现实。

2000年,回车巷进行翻修时,石碑对面顺势建起了回车巷文化广场,青砖红瓦的仿古建筑,在一片破落街巷中分外突兀,让人不禁猜度回车巷真正的风貌是否这般。

据考证,现代的回车巷为明代时后人的附会之作,关于回车巷真正的样子,恐怕没有人能说得出来。经历了几千年的巨变,包括回车巷在内的古赵遗址已被埋压在地表下9米多的深处,即使回车巷真的存在,今人也无从可考了。

同期声孙建刚(邯郸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战国时期那条古街道现在已经掩埋在了邯郸古城区的地下6~9米的深处,而民国六年一次大洪水,更使这片古迹遭到了一番浩劫,现在回车巷的地上遗存地表上已经没有了,所保留下来的建筑不及全部建筑工地的五分之一,非常可惜。

回车巷,长约75米,宽1.8米,相传战国时赵上卿蔺相如曾在此处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年)邯郸知县萧察根据民众“心碑”,在墙壁上镶嵌“蔺相如回车巷”六个石刻大字,1981年进行维修并建石碑亭,立石碑述其事。碑文记载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多次为廉颇回车让路,争取将相和好的历史故事。

回车巷碑记

专家念碑文一段

七雄争霸,秦为最强,素怀一统天下之志,因恃其强,屡犯赵境,赖廉颇力拒,终莫能入。时有蔺相如者,尝完璧归赵……

   

一日,相如外出,行经狭巷,遥望廉车驰来,不忍将相水火殃及国家,遂避匿于旁巷之中。是以国计为重私怨为轻之义举也。世人不悟,皆以相如为懦夫;而廉颇亦不谅其情,日益骄横。迨河东人虞卿游赵,往见廉颇,责之以理,晓之以情。廉颇大惭,遂肉袒负荆,亲造相府,长跪庭中。相如趋前答拜。自此将相和好,赵国日兴。相传此地为蔺相如旧日回车之故址,明代万历十二年曾建碑于此,后破损无存。今重立此碑记

回车巷不长,甚至可以说很短,就是这条看似普通的巷子,却上演了一段流传千古的将相和睦的佳话,而两位主人公也正是流芳百世的赵国中兴之臣。后世的两千年中,佳话不仅被改编成不同版本的戏剧、演义,作为一个典故演变为成语。

穿行在邯郸市的大街小巷,你随意打问:回车巷在哪儿?不论是闲坐的老人,还是活不离手的小贩,多半都会善意地一笑,言语间多少透着些自豪,作为常年居住在这里的人,年长日久,他们早已习惯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如此这般的打问。    

 现场声街头声音喧闹

 

夏日艳阳高挂,绿树掩映着的这条普通小巷,一派恬淡安详。几千年过去了,回车巷最终成为一个夹杂在繁华都市最平民化的普通小街中,再也很难找出承载着战国烽烟记忆的历史残片,只有街墙上的蓝色街牌在提醒着人们这里的厚重与斑驳。

一批参观者走了,又一批慕名者又至。回车巷在迎来送往中,接受着人们投来的新奇、感叹乃至不屑,而这些全然影响不了周围人固有的生活轨迹。街里的居民们匆匆来去,每日在为生计苦苦奔波,抬眼望见咫尺远近的林立高楼和车水马龙羡慕而隔阂。

同期声   1 无限留恋 2盼望新居,

 

老式门楼青砖黛瓦,门洞里厚重的木门残旧犹存,讲究的门楣上有褪了色的古朴的木质雕花,虽然不同于京城的门楼雀替,但是也能想像出当年的盛况。有的门楼有石头台阶,有的有石头门枕石,方方正正,浮雕寓意深刻,惟没有石狮龙子之类,不同于京味的门墩,据说这些门楼都在在百年以上。有的方门洞里是圆拱型的出口,方中有圆富有变化,也是京城门楼所没有的。门楼、影壁、额坊、石刻建筑构件无不折射着地方民俗建筑的特色和历史文化的灵气,小街也保留着邯郸原居民古朴的习俗和民风,走在串城街自然的土路上,倍感亲切,没有汽车的喧哗,甚至没有自行车的穿行,只有安静,仿佛回到几千年前,能听到古赵大地车马声,由远处轻轻的传来……

 

同期声 李发勇 我发现大量碑文和历史记载,专家们的考证证实了这里就是王铭鼎的故居,王铭鼎故居在邯郸东门里,建于1918年,分东院和西院,解放后曾做邯郸行署邯郸行署招待所。正所谓旧时王孙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王铭鼎到邯郸行署办公地,100年来这所宅院几经易主,建国于后,这里的房产充公,后归房管局,王家后人被扫地出门,这里成了普通市民的大杂院,

在2011年3月31日,王铭鼎故居成为邯郸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历史建筑之一。而王铭鼎后人们大多散居海外,留在邯郸居住的仅有零星的几户。

同期声  王铭鼎后人 王铭鼎幼年丧父,侍奉母亲和伯母,极为孝顺。因家贫辍学经商,性格慷慨豪爽。邯郸知县钟灵聘他帮助兴办城市工业,管理经营30余年。在他担任劝业所长时,他还设农场造林田,赈济救灾,修缮古迹,造福百姓,成为邯郸近代名绅。

在杂乱之处,我们看到了王铭鼎墓碑。《劝业所长王文山墓志铭》““呜呼!国以人兴,虽都邑独不然,昔孔子适卫先谋富庶,富庶不易也,亦规划之得人耳。今之名都大邑,世事变迁,有骤归衰歇者矣,论者每以为忧。夫徒忧何益,曷不相与鼓舞为君之所为乎?”每览此文,无不肃然起敬

就在王铭鼎的隔壁就是吏部员外郎郝大猷的宅院。关于吏部员外郎郝大猷,邯郸还流传着一个《牌坊摞牌坊》的故事:明代刑部尚书张国彦居住在串城街北街,在城内南门里修建了一座石牌坊,这个石牌坊占到了郝大猷的家门前,郝大猷家人当然不同意。但张家却说,如果你家有人能当上大官,就可在我这个大牌坊上再修一个小牌坊。几年之后,郝家后人刻苦用功,学成赴试,果然当上了大官。张国彦遵守诺言,让郝家在自家的石牌坊上又修建了一个郝氏小牌坊。张、郝两家同乡同里又同朝奉君,关系很好。在明代万历年间的邯郸城里,郝大猷家族成为仅亚于张国彦的名门望族。

有趣的是,一条小街名人多,牌坊也多。上岁数的老邯郸人也许还记得,紧邻王铭鼎故居南面,原来立有四座过街的三孔石牌坊,人们依次把它编成一段顺口溜:“张国彦,孟宰相,郝吏部,贾都堂”。其中“郝吏部”就是指郝大猷的功德坊。另外,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的《邯郸县志》中还记载,邯郸城内有“天官大夫坊,为吏部员外郎郝大猷立”的字样。这座石坊在张国彦的“节制四省”坊以北(今斜街口北),雍正本的《邯郸县志》也有相同的记载。

同期声  这个街道啊,过去有这个牌坊,什么叫牌坊。就是石头砌的那个,有十五道牌坊,上面有石马、石人、石羊。都是大石头砌的那个,有四道牌坊,这摆一道那摆一道,顶到人民路口,四道牌坊,大石头条的,也没有老吊,人工弄的。都是那个土弄成的那个坡,使劲往上弄的,那会没有老吊,没有那个啥。都是人工,都费劲不小,咱们亲眼看见了,大石头条的一个都一吨多,两吨。四道那个牌坊,上面画的有人人,石马,羊啊什么,就那个。一块都快两吨,一吨半。

串城街各家各户的门牌是蓝色的,街内小巷端端正正字体的巷牌,也是蓝色的,古朴可爱。蓝色是那样的安静而富有幻想,和苍天同色,是邯郸人的首选,显示了他们大器纯朴的品格。

数着蓝色巷名,来到一个叫郝家巷4号的一家杂院。谁也不曾想到他就是郝大猷后人的院落。

现场声    推门  招呼

夏阳似火,这里却一片凉意,在这家杂乱狭窄的三个小院里,有一棵“卧龙槐”横跨两院,枝繁叶茂、簇繁日盛,宛若绿云的树冠荫如伞盖,遮掩着三家院落的阴凉。树身身缠红布,穿过西家的院墙,遮掩北房和东房,盛夏季节,郁郁青翠的叶子在风中摇曳,这些年,槐树在蓝天下也不断生出新枝新叶,巍巍然,苍苍然,挺立在这狭小逼仄的空间,当地人说,这棵树已经400多年了,是郝大猷亲手栽植的,所以后人们敬拜看护至今。

老串城街人酷爱植槐,在这条老街,说不清年代的古槐有上百棵,他们为老街人遮风避雨,也散播着古意和古香。

古槐掩映之下,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街,叫行宫街。在这条街上有座小院。老人们叫他为行宫,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命前往西安,次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回銮北京,途径邯郸,邯郸也为此留下一座行宫。

同期声 过去的行宫

行宫位于串城街原邯郸行署院内北侧,原有南、北两座院落,现仅存北院一座大殿及两座配殿,大殿坐北朝南,为七架梁前后廊式的砖木结构布瓦顶建筑。东、西二配殿均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为硬山顶建筑。其它房间均被改建为民房,但经过百余年风雨侵蚀,已经景象萧条、破败不堪。

同期声 念碑文

现在,邯郸书院在丛台中街南街口,她建于乾隆十年,为邯郸旧时最高学府。现仅存大殿部分。大殿宽11.9米,深8.5米,高6.7米,为五架梁前后廊砖木结构布瓦顶。旧志及碑文多有记载,书院曾有古碑十几块。立于邯郸书院,后流散。

同期声 采访孙建刚(邯郸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清光绪二十八年,知县呈请将邯山书院改为邯郸县立高等小学堂,招生近300人,这是邯郸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

清末民初这条小街又重新繁华,人口聚居、商旅不绝造就了许多夹杂街巷之中教堂寺院,天主教、清真寺也是当年繁盛的见证。

现场声

高耸的钟楼,哄鸣的大钟,一排小钟,又似风铃,每当弥撒的钟声响起,伴随教堂里传出的风琴声,唱诗班的美声,给幽静的院落涂上一笔神秘的宗教色彩。

南门里天主教堂始建于民国年间,大堂600个座位,可容纳千余人.大教堂的纵向宽度相对狭窄,显得有些逼仄。大厅内多彩的管弦乐和诵经声表现恢弘而凝重。无论是现场手捧经书的布道者还是满怀深情的虔敬聆听者,他们都不由自主地被卷入这壮丽神圣的音乐洪流之中。

现场声  音乐教堂  钟声

从廉颇蔺相如的传说,到吏部员外郎郝大猷的牌坊;从清末进士李景濂故居到民初劝业所长王铭鼎老宅,从邯郸书院到慈禧行宫,从普通民居的喧闹到天主教堂的钟声,2000年往事悠悠,几百年来生生不息,南街这条500米长的小街不绝史册记载和古朴典雅的建筑成为邯郸弥足珍贵的留存。

请看串城街影像志下集《北街的往事》

画音

我家住在回车巷

紧挨着高高的古城墙

小巷里追着荧火笑

墙根下学过蛐蛐唱

奶奶的小曲告诉我

将相和的故事

就发生在我家大门旁

动听的小曲迷住了我也迷住了古城墙上红红的太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