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5年10月28日

(2025-10-28 08:12:23)

上善若水,执古之道

——《道德经》新解之二

 柳望河

 

一、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二、

宇宙万物的本能是善,或称原始善能。

水生育万物, 滋润群生而不与物争,不求后报。

善解人意,循循善诱。

道的根本是善,善良是美德之魂, 与人为善,谦让、宽容。

政治更要慈爱百姓,宽厚待民,

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夫唯不争,故无忧。 水之体性,虽有以上七善

 但皆出于自然,与物无争。所以,水才没有过失。

 此章以水喻道,也说明进道之人所应具备的品质。

 

 任法融《道德经释义》

三秦出版社,198812月版

 8章,第25—26页。

 

 

 

上善若水,执古之道 ——《道德经》新解之二

柳望河 解析

 

一、   水的哲学象征:道之化身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滋养万物却谦逊不争,甘居卑下之境,因此最接近的本质。这种品质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智慧,以柔克刚,以退为进。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水安于低洼,心如深渊般静定;待人仁爱,言语诚信;

为政清明,处事通达,行动合时。

七善是修道者应效仿的品格,

强调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夫惟不争,故无尤。
水的至高境界在于不争”——不争名、不争利,自然无过咎。

这一思想在《道德经》中反复出现,如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揭示了以柔胜刚的生存策略。

 

二、   善的宇宙本源:万物之根

 

宇宙万物的本能是善,或称原始善能。

水生育万物,滋润群生而不与物争,不求后报。
老子将视为宇宙的本然属性,水的无私滋养正是这种善能的体现。

它不求回报,与的纯粹性相呼应,暗示人类应回归自然的本真状态。
善解人意,循循善诱。


水的包容性象征人际交往中的理解与引导,如心善渊般深沉,又如言善信般真诚,体现了道家以德化人的教化理念。
道的根本是善,善良是美德之魂,与人为善,谦让、宽容。


是道的核心,谦让与宽容是践行善德的具体方式。

水往低处流,恰似人应放下傲慢,以谦卑之心处世。
政治更要慈爱百姓,宽厚待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此句呼应儒家民本思想,但更强调道家无为而治的治理智慧:

统治者应如水般润泽百姓,而非强行干预,方能实现社会和谐。

 

三、   不争的终极智慧:无忧之境

 

夫唯不争,故无忧。
水的不争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通过顺应自然规律,实现内心的安宁。这种智慧在乱世中尤为珍贵,提醒世人避免无谓的争斗。
水之体性,虽有以上七善,但皆出于自然,与物无争。
水的所有美德皆源于本性,而非刻意为之。修道者亦需摒弃功利心,让行为自然流露,方能接近的境界。


所以,水才没有过失。
水的纯净与无私使其无过无咎,隐喻人若能效法水德,

即可消解烦恼,达到无尤的生命状态。
此章以水喻道,也说明进道之人所应具备的品质。
老子以水为镜,揭示了修道者的终极目标:

通过修炼七善不争的品格,实现与道的合一。

 

结语

水的哲学是《道德经》的核心隐喻,

它既是道的具象化,也是人类精神的理想范式。

在当代社会,这一思想仍具启示意义:

我们或许无法改变环境的卑下

但可以选择如水般滋养他人、安于本分,

不争的姿态化解冲突,最终抵达内心的圆满。

 

深度搜索

柳望河对上善若水有何独特解读?

《道德经》中还有哪些章节涉及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上善若水的智慧?

AI生成)

 

2025102728、石鼓山下芝兰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