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讲解——读净慧师说法摘要
(2025-01-11 20:19:14)生活禅讲解
——读净慧师说法摘要
生活禅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一、 生活禅的四个要点
1、将信仰落实于生活:
将信仰的原则落实到生活中去。信仰人格化,信仰和佛法提高生活品质,净化生活环境。和乐的家庭生活,高尚完美的社会生活。(佛化家庭,佛化社会)
2、将修行落实于当下:
修行时刻不离当下一念,《地藏经》:“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 古德:“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处处总成华藏界,个中无处不因此卢”(《佛典》)当今是一个永恒的观念,当下做得主,时时处处都能做得主。可谓“一念万年,万年一念。”
3、将佛法融于世间:
佛应世说法是要教化世间、净化世间,使这个有着烦恼和缺陷的世间变成美满清净的人间净土。这是佛法主世的一个根本目的。
太虚大师针对佛教的“避世改”倾向,高扬人间佛教的思想,主张佛法要化导人世间,改变人世间,这成佛教主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理解佛法,修行佛法,去建设这世间,改善这个世界,并觉悟在这个世间。六祖慧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4、将个人融入大众: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与一切众生同苦同乐。”
菩萨在利他中实现自利,在觉他中实现自觉;将个人融化于社会,使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谐省察。
二、 生活禅精义
1、在生活中修行
把学佛、修行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为何学佛?因我们生活在世间,有许多迷惑的问题要解决;(学佛:解惑)
修行的目的:就是因生活中有许多烦恼、种种痛苦,欲求得到解脱;(修行:解脱)
因此,学佛修行要联系个人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
学佛、修行必须把佛化、净化人生(利乐有情),净化社会(庄严国土)的精神、完整的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工作中,落实在做人的分分秒秒中,使佛法精神具体化;
使自己的思想言行与自己的信仰原则融为一体,实现法的人格化,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因此,则自行化他,令未信者信,已信者增长,使正法主世,佛日祖辉,法轮常转。
2、
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的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实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
(1)
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相熔铸,产生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文化精神,还其灵动活泼的天机,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拥有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情感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而使我们趋向智慧而完美的人生。
(2)
生活的内容是多彩多姿的,禅的内容是丰富圆满的,而禅与生活(或生活与禅)又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关系,既反映了二者同在性,同时也展现了二者的超越性;而人们面对生活禅的体验和介入的对象又是无所不包的。因此,我们只有多角度透视禅的普遍性,才能真正认同生活禅这一法门的如实性和可行性。
从自然观看: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的禅;广袤原野是禅,潺潺流水的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满天星斗是禅,皓月当空是禅,骄阳似火是禅,皑皑白雪是禅,清风徐徐是禅,细雨无声是禅。
从社会生活来说:信任是禅,关怀是禅,平衡是禅,适度是禅。
从心理状态来说:安详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伪是禅。
从做人来说:善意的微笑是禅,热情的帮助是禅,无私的奉献是禅,诚实的劳动是禅,正确的进取是禅,正当的追求是禅。
从审美意识来说:空灵是禅,含蓄是禅,向上是禅,向善是禅。
禅作为真善美的完整体现,确实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普遍性)
3、运水搬柴
多数人自我封闭,意识不到他有体验禅的潜能。即“百姓日用而不知”。
晚唐一位龙潭和尚,照顾师傅很久,但师傅并没有指示心要。一天言“自某到来,不曾指示心要”。
师傅言:“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示心要”。
何处指示:“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何处不指示心要?”
龙潭良久不语,师父:“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
即下见性。
“如何保任”,师父:“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
生活禅的关键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常心是道”。
有源律师问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
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此,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觉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
4、满天星斗
大自然到处呈现着禅的空灵和恬静,悠远与超越,真实与现成。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东坡:“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宋代一位比丘尼的悟道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偶拾梅花嗅,春到枝头已十分。”
苏东坡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音,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摘于1998年夏秋之际于红河谷观音崖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