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拐杖树
柳望河
那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事情。
我大学毕业刚刚参加工作,父亲患急性阑尾炎在县人民医院住院,我风急火燎地赶来照顾。
与父亲同住一个病房,有一位同乡老人也在这里看病,我们相处的很投机。
那位老人也有一位儿子在身边照料,他大约十四、五岁的样子,个头一米五左右,为人诚实厚道、勤谨节俭,对父亲照顾的也很周到。
相处时间久了以后,从拉家常中知道,他家境贫寒,母亲早年去世,姐姐已经出嫁,他只上了几年小学,与父亲相依为命。
有一次在交谈中他兴奋地告诉我,他们家有一棵很大的拐枣树,家里就凭这棵拐枣树贴补生活。
“有这棵拐枣树,我的这一生就可以下场了!”
这句话让我非常震惊,年纪轻轻就这么容易满足?这难道是出自一位刚刚入世的少年之口?
几年后,我从故乡返回单位途径渭河大桥口,又遇见了这位少年,他果然在马路边卖拐枣!个头也没有长多少,还是那样朴实。
他告诉我父亲已经去世,他一个人独立生活,日子过得还可以。
我问他拐枣结的怎么样?他说这棵拐枣树是父亲年轻时候栽的,现在正处壮年,每年果实累累,拐枣颗粒饱满,又香又甜,在市场上能卖个好价钱,每年能够买上几十块。
“父亲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拐枣树给我带来财富和希望!
每次从拐枣树旁经过,就让我想起父亲生前的情景,他好像还活着与我相依相伴,我就不再是那样孤单!”
听到他的叙述,我的心头不由得一阵心酸,很想说几句宽慰的话。但看到这农家少年的神情好像还比较平静、坦然,大概那棵拐枣树已经成了父亲的化身,可以给他带来依托。
我不由想起了“挑山工”。英国哲学家罗素在登临泰山途中,遇到了几位挑山工,身负重担,汗流浃背,在山道上艰难跋涉。
在一处休息时,他很想安慰一下,但当他走上前去,却发现挑山工们济济一堂,谈笑风生,兴高采烈!
罗素退了回来,扪心自问“值得同情的究竟是挑山工,还是我自己?”
那位守望拐枣树的乡村少年,不知道他现在生活的怎么样?那棵拐枣树还是那样果实累累?
我是从乡村走出来的青年,满怀理想地融入城市生活,摸爬滚打、风风雨雨几十年······
究竟是那位一棵拐枣树托付终身的乡村少年幸福,还是我幸福?
2015、1、6、石鼓山下芝兰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