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的花朵——读《文明大走向》
(2022-11-02 14:19:05)思的花朵
陈瑛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不得也。”(《孟子·告子》)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视人的“思”,不但“学原于思”,“行成于思”,而且“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 子张》),认定“思”是优良道德的本源和保证。西方文化从古希腊罗马,直到近代也无不重视思,笛卡儿甚至提出“我思即我在”,把思作为人类生命的本质。但是,在为什么要“思”,应当“思”什么,如何“思”等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和做法却是千差万别。
面对着王世荣教授八十多万字的煌煌巨著《文明大走向》,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作者的重“思”,他好思、善思、深思,他的思,是为人民而思,紧扣时代的前沿,却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挟带着一丝秦汉风骨、唐宋雅韵。
世荣教授的“思”目识宏远,他不是为了糊口谋生、立业成家,更不是为了炫耀个人,求名取利,继承他的宋代老乡张载之宏志,他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 出自这种“平民学者”的神圣使命感,他之所“思”在家国天下,在文化文明。在他看来,“东西方文化融合是21世纪人类文化的基本走向,各民族国家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文明的共存、交流、对话是时代潮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宽容比自由更重要。”(《文明大走向·引言》)同样,中国传统文化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在已经到了客观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得失,深刻反省新文化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认真思考中国文化未来发展道路的时候了。”(《文化复兴丛书总序》)
世荣教授的思是 “思”精深博大,它不是随随便便,率性而为,更不是一味标新立异,精灵古怪,而是发扬他的另一位老乡司马迁的精神,“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即严格根据历史的事实,掌握了前代哲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经过认真地比较和思考之后得出自己的判断。例如在研究文化与文明理论时,作者研究了泰勒、汤因比、斯宾格勒、威尔·杜兰、马林诺夫斯基诸人的学说,参考了雅思贝尔斯、弗洛伊德、洛伦兹、马尔库塞、罗洛·梅、梅棹忠夫、岸根卓郞、亨廷顿、米勒、托夫勒、奈斯比特等等人的理论,并且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明发展趋势的论断。从而得出科学结论,现代文化的大走向是“实现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流和大融合”,我们的方向和道路是“应当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既要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又要大胆借鉴和学习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一切文化的优秀成分,来建设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世荣教授的“思”,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立足于人的解放。他指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现代意识来开掘中国文化的瑰宝,弘扬传统文化的灵性和创造精神,把祖国优秀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建设具有民族风格的开放的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实现“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民本文化和民主文化的统一;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统一; 征服论与和谐论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重建民族文化的自信》)他期望“文化时代将引发信仰复兴、艺术复兴、哲学复兴、教育和科学的高度繁荣,古老的中国文化将展示无穷的魅力。人的潜能和价值将得到更大的发挥,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更加和谐,人类社会将更加美好。”
人类文明大走向,这个课题非常宏大,而且意义深远,需要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人们,时时刻刻,世世代代地进行思考。世荣教授的这本著作也许只是沧海一粟,尽管如此,他对这个问题之所思也是鲜艳百花中的一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珍视。而他的探索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2018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