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治法
中医内治法以辩证论治为主导思路,病证结合。根据中医脏腑辩证理论,可将类风湿关节炎贫血归纳为3个证型。(1)肝血亏虚证:肝在体合筋,爪甲为筋之余,筋失所养,则肢体麻木,关节拘挛,手足震颤,肌肉腘动,爪甲不容;女子以肝为先,肝血不足,冲任失养,血海空虚,故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2)肾精不足证:肾主骨,精亏骨失充养,则骨质脆弱,关节酸痛,屈伸不利,僵硬变形。身为腰之府,肾精亏虚,不足以养腰府,则腰膝酸软。肾藏精,精血同源,精亏不充,则化气生血不足。(3)脾弱湿阻证:脾在体合肌,主四肢,脾虚化源不足,不能充达肢体肌肉,则肢体失于濡养,瘦削无力。脾气虚弱,水湿不运,湿邪内盛,日久不化,凝聚为痰,停于局部或流窜全身,则骨节重着肿胀,屈伸受限,肌肤麻木不仁。脾其华在唇,脾虚气血衰少,口唇淡白不泽。
临床中,类风湿关节炎贫血并无单纯实证或虚证,以虚实夹杂为主。《黄帝内经》指出:”虚则补之。””损者益之。”补益气血与祛风除湿散寒并用为论治方法。有医家以补气血、益肝肾、祛风湿为法,标本同治,证明独活寄生汤较归脾汤疗效更优,提补血时需配合祛风湿、通痹痛。有医家从脾论治用加味薏苡仁汤健脾化湿通络,较雷公藤对照组效果更好,脾强则湿化,脾旺则气血生化。有医家从肝脾肾论治,提出”肝脾湿热证”和”脾肾阳虚证”,前者用四妙汤加减,清热利湿,调和肝脾益气养血,后者用补肾健固汤加减,健脾补肾,调补气血。有医家提出脾虚则痰浊内生,血虚则脉道失盈,气血运行不畅,则痰瘀互结,自拟化痰通络方(药物组成:半夏、陈皮、茯苓、苍术、白芥子、丝瓜络、僵蚕、桂枝、穿山龙、徐长卿、地龙、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甘草),治宜化痰活血通络,健脾理气以化痰、养血活血以化瘀,和药缓攻,终致痰瘀得化,新血得生。有医家遵循”治风以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以益气养血口服液改善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贫血疗效明显。有医家以调养正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思路,应用风湿仙丹取得明显的临床效果。
2、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有针灸、熏蒸、电离子导入、外敷等多种治疗手段,以达到通经活络、补气生血的作用。有医家研究隔物温和灸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采用隔附子饼灸足三里、关元、前者为补虚要穴,后者为元气之根,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穴,重在健脾和胃,益气养血,温固下元,培肾固本,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数量。
3、现代研究
有医家研制的健脾化湿通络中药新风胶囊(由黄芪、薏苡仁、雷公藤、蜈蚣等组成)具有缓解患者关节症状,改善病情及贫血的功效。其机制与升高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水平,改善铁代谢、调整细胞因子的平衡、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有医家研究发现,昆山合剂(昆明山海棠、山血丹组成)含药血清能显著抑制类风湿关节炎-慢性病贫血患者的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可下调脂多糖诱导的人类髓样分化蛋白88mRNA及其下游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为今后开发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新药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