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长津:分辨虚实治齿衄
(2013-12-16 14:18:27)
标签:
效果肾精阳以下肢伏热健康 |
分类: 五官科疾病类 |
|
||||
齿衄,即血从牙龈齿缝中出者,又称牙宣。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虚则齿不固,血易渗出;又手足阳明经皆分入于齿,唐容川《血证论·齿衄》称:“牙床尤为胃经络所扰,故凡齿衄,皆是胃火上炎,血随火动。” 辨治方药 齿衄多为虚实夹杂证,对具体患者来说,有实与虚孰多孰少、孰主孰次的问题。实者为火热内盛,主要是由好烟酒、嗜辛辣,湿热藴积胃肠,久而化火循阳明经而齿中,发为齿衄;亦有因肝火犯胃而致齿衄者。虚者多为肾水亏乏,以致齿失所养而松动,虚火上炎,血随火动而从齿龈或齿缝中渗出。此外,气虚摄血无权而致齿衄者亦常可见。 胃火上炎型 齿衄血色鲜红,常伴见口臭,口渴欲饮,或牙痛,或齿龈红肿,大便秘结等症,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宜清胃泻火,滋阴止血;泻黄散合玉女煎化裁。 基本方药:生石膏30克(先煎),生地18克,生栀子12克,防风、藿香、侧柏叶各10克,黄连、甘草各6克。 方解:方中以生石膏清胃泻火,栀子、黄连泻火解毒;辅以生地、侧柏叶滋阴清热,凉血止血;火郁发之,藿香、防风发散脾胃郁火,甘草清热和胃,共为佐使。 加减运用:大便秘结者可选加大黄、芒硝以导热下行;口渴甚者选加知母、天花粉、麦冬养阴生津;齿衄不止选加白茅根、生地榆、黄芩炭等凉血止血。 肾阴亏虚型 齿衄绵绵多日不止,齿龈多无红肿,或齿摇松动,常伴有午后或夜间发热,或头晕腰痛,或疲乏痿软等症,舌质红,脉细数或弦数。治宜补肾滋阴,凉血止血。 基本方药:熟地(或生地)、仙鹤草各24克,龟板18克,生石膏、白茅根各30克,阿胶、丹皮、怀牛膝各10克。 方解:方中主以地黄、龟版、阿胶补肾滋阴,养血止血;辅以白茅根、仙鹤草凉血止血;石膏清胃热,丹皮凉血散瘀,怀牛膝补肾而引血下行,共为佐使。 加减运用:肾火旺者加知母、黄柏,或可少佐肉桂(3克)以引火归源;兼脾气虚损者选加黄芪、人参、白术、红枣等;兼血虚者,选加当归、白芍、山茱萸等。 如辨证主要属于气血两虚者,可选用人参归脾汤加减。 验案举隅 邹某,男,40岁,农民,1980年5月6日初诊。 患者主诉牙龈反复出血3年,近期大量出血不止一月余。 患者3年前曾患急性黄疸型肝炎,经住院治疗后,黄疸虽退,但一直右上腹疼痛,并逐渐出现肢体浮肿以下肢为甚,腹部胀满有腹水,面色苍黄无华,上下牙龈均出血不止,精神疲乏,食欲尚可,大便溏泄不爽而量少,小便黄而短少。曾先后住院诊治多次,均诊断为“肝硬化腹水”、“脾功能亢进”。1个月前患者又因大量失血(主要为牙龈出血)及贫血收入某医院内科住院治疗,每天失血约200毫升~500毫升,经护肝及多次输血治疗,但牙龈出血仍然不止,全血减少。遂转往其他医院做骨髓检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住院一周后,因疗效不明显,加上患者家境贫困,又转院邀请笔者予以中医药治疗。 察患者面容暗黄而浮肿,需扶杖而行,牙龈出血不止,终日需肩搭毛巾,手托一钵,以不断地拭血、接血。查血常规:HB7g/dl,WBC2400/mm3,L32%,Pt5万/mm3;舌质淡苔薄白少津,脉虚数。 辨证:气精亏损,血失统摄。 治法:滋肾精以生血固血,补脾气以养血摄血。 方药:黄芪24克,生地24克,仙鹤草24克,鳖甲18克,龟板18克,党参15克,玄参15克,阿胶15克,黄精15克,炒侧柏叶15克,茜草9克,黄芩9克,黑炮姜5克,升麻5克,肉桂3克;另以伏龙肝50克,经沸水冲泡搅拌后静置,澄取其清水煎药;5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5月11日):患者病情有所好转,牙龈出血量显著减少,走出病房散步已丢掉拐杖和接血的钵子,下肢浮肿减轻。遂予原方减去龟板、玄参、肉桂,加白芍、炒白术、陈皮、红枣;续服7剂。 三诊(5月19日):牙龈时有少量渗血,食欲显著增加,精神明显好转,面部已稍现红润,舌苔薄白而润,脉细。查血常规:HB7g/dl,WBC3800/mm3,L22%,Pt6.8万/mm3,患者要求出院。 出院后患者定期来笔者处诊治,专服中药调治约四个多月,患者情况一直稳定,牙龈已不再出血了,并能在家干一些农活和步行近二十里地来就诊,复查血常规:HB9g/dl,WBC4200/mm3,L25%,Pt8万/mm3。随访三年,患者情况一直稳定。
按 本案组方从中医角度辨治,药证相符,故临床有较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