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硬化病中医诊疗技术
(2012-01-27 20:57:29)
标签:
关元元阳葡萄糖注射液万花油当归四逆汤育儿 |
分类: 辨证论治 |
|
|||
新生儿硬化病系新生儿指以皮肤皮下脂肪组织硬化、水肿为特点,同时伴有体温不升,反应低下,拒乳,以及全身各系统功能低下或受到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是新生儿期特有的一种严重疾病。病因主要与寒冷、感染、窒息,早产等多种病理因素有关。本病多发生于寒冷的冬春季节。多发生在7~10天的新生儿。早产、低体重、窒息、重症感染的新生儿易见本病。本病重症预后较差,病变过程中可并发肺炎和败血症,严重者常合并肺出血等而引起死亡。 本病与中医古医籍中的“胎寒”、“五硬”相似。 病因病机 本病之因,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因素。早产儿、多胎儿先天禀赋不足,气血未充,元阳不振,失于温煦,为发病之内因。气候寒冷,早产儿护理保暖不当,复感寒邪;或感受他病,气血运行失常为发病之外因。亦有感受温热之邪而发病者。 本病的病变脏腑在脾肾,阳气虚衰、寒凝血涩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辨证论治 寒盛阳虚:症见肌肤硬紧而冷,多从肢末始发,逐渐扩散。面色苍白,僵卧少动,反应极差,气息微弱,哭声低怯,吸吮困难,皮肤暗红,尿少或无,苔少色淡,脉沉无力,指纹不显露。
[治法]
[方药] 寒凝血涩:症见肌肤硬紧,其色暗红或紫红,形寒气冷,面色晦暗,手足拘僵,唇干色青,舌苔光,舌质青紫,脉微,指纹青紫。 [治法]
[方药] 脾肾两虚:症见硬肿渐消,患处肌削肤糙,精神不振,面色白,肢末欠温,乳少不安,小便清短,舌淡苔微薄,脉沉无力,指纹淡滞。 [治法]
[方药] 经验方 1.温阳活血汤
[药物组成]
[功效] [用法] [主治] 2.助阳化瘀汤
[药物组成] [功效] [用法] [主治] 适宜技术 1.针灸疗法 针刺:关元、气海、足三里。针后加灸。 2.敷贴疗法 (1)生葱30克,淡豆豉30克,生姜30克。捣碎混匀,酒炒,热敷于局部。用于寒凝血涩证。
(2)当归15克,川芎15克,透骨草15克,红花 (3)大葱50克,生姜30克,红花15克,艾叶15克,麻黄10克。炒热布包,热熨硬肿部位,然后敷10分钟,每日3~4次。用于各种证型。 3.推拿疗法 万花油推拿法:万花油含红花、独活、三棱等20味药,功效为消肿散瘀,舒筋活络。 4.药浴法 附子60克,桂枝克,干姜30克,甘草30克,丹参30克,赤芍30克。煎水制成2000毫升药液。温度从36℃渐增至39℃。将患儿仰卧盆中浸浴,每次10~20分钟,每日1~2次,可连浴数日。 5.搽药法 (1)取韭菜150克,切成约3厘米长短,加少量水煮熟,然后加适量白酒,候温,用纱布蘸汁擦硬肿处,每日两次。 (2)在局部硬肿处,用白酒或鲜姜温擦患部,每日擦2~3次。 6.灸法 温灸关元、气海、足三里,或艾条配生姜片温灸患部。 7.中成药 (1)四逆汤:口服,每次5毫升,每日3次。 (2)生脉饮:口服,每次5毫升,每日3次。 (3)参茸片:口服,每次1~2片,每日两次。 8.中药针剂
(1)生脉注射液:每次5毫升,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用于阳气虚衰证。 (2)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两毫升,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7~15日为一疗程。用于各种证型。 预防护理 做好孕妇保健;严冬季节出生的新生儿要做好保暖;出生后一周内的新生儿,应经常检查皮肤及皮下脂肪的软硬情况;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患儿衣被、尿布应清洁柔软干燥,睡卧姿势须勤更换,严防发生并发症;应给足够热量,促进疾病恢复。(摘自《急症中西医诊疗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