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力衰竭诊疗技术
(2012-01-26 09:42:17)
标签:
充血性心力衰竭用法用量适应证一疗程回阳救逆育儿 |
分类: 儿科疾病类 |
|
|||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称心功能不全,由于心脏泵功能减退,致静脉瘀血,动脉血液灌注不足,心脏不能充分排出足够的血量满足机体代谢和发育的需要而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为心肌病变或结构异常使心脏负荷加重而引起,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导致死亡。小儿各年龄期均可发生,以婴幼儿期最常见。 中医认为本病属“心悸”、“怔忡”、“气滞”、“水肿”、“血瘀”或“脱证”等范畴。 病因病机 外因为感受六淫之邪,内因为心之气血阴阳不足。 心主血脉,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贯脉于心,血脉的充盈及正常的运行,有赖于心气、心血与阴阳的调和。小儿胎禀不足,或素体虚弱,易感外邪,风湿病邪反复犯心,或外感温热毒邪,温邪化火,火灼心营,使心阴受损,亦可累及心阳;若久病血虚,心血不足;或久病阳虚,心阳受损,可使气血运行阻滞,气滞血瘀。小儿心力衰竭多因病邪内伤心血、心阳,致阴阳不足,故以虚为本病之本,病情发展形成气滞及血瘀,则以实为本病之标。 辨证论治 1.气阴两虚证
[证候] [治法]
[方药] 可加生地黄、玄参、麦冬养阴清热;加远志、茯神、酸枣仁养心安神;大便偏干者,加火麻仁、瓜蒌仁润肠通便。 2.心脾两虚证
[证候] [治法]
[方药] 胸闷不舒者,加枳壳、郁金理气宽胸;下肢浮肿者,加茯苓、泽泻、薏苡仁淡渗利水。 3.阳虚水泛证
[证候] [治法]
[方药] 水饮上逆、恶心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生姜和胃降逆;尿少、肿甚者,加泽泻、猪苓、大腹皮利水消肿。 4.心血瘀阻证
[证候] [治法]
[方药] 加人参、附子补阳益气,以利血脉之运行;胸闷胸痛者,加丹参、郁金、降香理气散瘀止痛;汗出较多者,加龙骨、牡蛎固涩敛汗。 5.心肾阳脱证
[证候] [治法]
[方药] 阳气暴脱者,加桂枝、干姜、五味子、黄芪、麦冬回阳救逆,益气敛阳。 经验方 1.验方一 [药物组成] [功效] [适应证] [用法用量] 2.验方二 [药物组成] [功效] [适应证]
[用法用量] 3.名老中医朱锡祺方——通脉饮
[药物组成] [功效] [适应证] [用法用量] 4.名老中医高濯风方——强心汤 [药物组成] [功效] [适应证] [用法用量] 适宜技术 1.针灸法 (1)体针:主穴为内关、间使、通里、少府、心俞、神门、足三里等。辨证取穴:水分、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中枢透曲骨;三阴交、水泉、飞扬、复溜、肾俞。以上几组穴位可酌情选用。咳嗽痰多取尺泽、丰隆;嗳气腹胀取中脘;镇静安眠取内关、间使、少府、曲池;止咳平喘取肺俞、少府、合谷、天突。每次选部分主穴及辨证取穴4~5个穴位,平补平泻,留针15~20分钟,每日一次,5~7日为一疗程,休息3~5天,再行下一疗程。 (2)耳针:取穴心、皮质下、交感、神门、肺、肾等。每次取2~3穴,毫针浅刺,每日或隔日一次,5~7次为一疗程。 2.推拿法 推攒竹,揉百会,补脾经,推三关,揉五指节。每日一次,5~7次为一疗程。摘自《儿科疾病中西医诊疗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