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产中医诊疗技术
(2011-08-11 11:37:30)
标签:
艾叶泰山先兆流产黄体酮注射液胎动不安健康 |
分类: 妇科疾病类 |
|
|||
流产是指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克而终止者。中医根据发病的不同时间有不同的病名。妊娠在12周以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堕胎;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小产。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称为“妊娠腹痛”、“胎漏”、“胎动不安”、“胎死不下”、“滑胎”等。 辨证论治 1.先兆流产 (1)肾虚
[证候] [治法方药] (2)气血虚弱
[证候] [治法方药] (3)血热
[证候] [治法方药] (4)血瘀
[证候]
[治法方药] (5)外伤
[证候] [治法方药] 2.习惯性流产 (1)肾气亏虚
[证候] [治法方药] (2)气血虚弱
[证候] [治法方药] (3)阴虚血热
[证候] [治法方药] 3.流产合并感染
[证候]
[治法方药] 适宜技术 1.敷贴法 (1)阿胶10克,艾叶10克。制法:先将阿胶烊化,再把艾叶焙干研末,然后将艾叶末倒入阿胶汁中调和均匀,制成糊状备用。用法:取药糊直接涂敷于孕妇脐孔中,覆以纱布、胶布固定,再以热水袋置脐上熨之,每日1~2次。适于气血虚弱之胎动不安。 (2)人参1.5克,当归3克,白术6克,川芎3克,黄芩6克,防风3克,陈皮1.5克,荆芥6克,生甘草3克,紫草茸6克,赤芍、柴胡、白芷、葛根、砂仁各1.5克,糯米、阿胶适量。 制法:除糯米、阿胶之外,其余药物混合碾为细末待用,继之将糯米、阿胶适量(约各15克)加水适量煎煮至完全溶解后,再取药末加入煎熬成浓稠药膏,备用。用法:临用时取药膏约30克,摊于6厘米×8厘米纱布中间,用药膏敷于病人脐孔上,外加胶布贴紧。每天换药一次,频贴频换,直至病情稳定为止。本法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胎动不安,阴道下血较多,少腹急胀下坠,腰酸不适。 (3)杜仲30克,补骨脂30克。将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适量,以水调成稠糊状,敷于脐部,外敷纱布、胶布固定。每日一换,连敷5~7天。本方可治肾亏气虚、冲任不固的胎动不安。 (4)中药外敷关元穴:酒洗当归50克,炙黄芪15克,炒黄芩50克,生地黄24克,益母草50克,炒白术、杭白芍、肉苁蓉各15克,粉甘草50克。将上方按比例置于1000克麻油中,7日后将药熬枯去渣,再熬沸,离火片刻,加米醋50克,用桑枝搅匀,使白烟退净,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加飞黄丹400克,熬成软膏,等温热时加龙骨粉50克搅匀,制膏备用。对习惯性流产者,将此膏药贴于关元穴。14日更换一次新膏,直至临产。 (5)益母草(烧存性)、莲蓬壳(烧存性)各15克,艾叶15克,食醋适量。
制法:将以上药物共碾碎为细末,以食醋调和如泥状,备用。用法:取药泥30克,敷贴于病人脐孔上,外覆纱布,胶布固定。适宜于滑胎。 (6)当归、党参、生地黄、杜仲、续断、桑寄生、生地黄、地榆、砂仁、阿胶各30克,熟地黄60克,炒蚕砂45克,麻油750克,黄丹360克,黄蜡60克,煅紫石英、煅石脂、煅龙骨各21克。 制法:油熬前12味药,然后去渣加黄丹、黄蜡收膏,后加石英、赤石脂、龙骨粉搅匀摊于布上。用法:先一个月贴腰眼,7日一换,过3个月后,半个月一换,10个月满为止。本法适宜于滑胎的预防性治疗。 2.穴位注射法 (1)取关元穴,按穴位注射常规,注入黄体酮注射液l0毫克,直至症状消失后,再注射3日。适用于先兆流产。 (2)取足三里穴,每日取一侧,两侧交替使用,按穴位注射常规,注入黄体酮注射液5毫克,每日一次。适用于妊娠3个月以上者,保胎效果好。 3.针灸法 (1)体针 ①取中脘、足三里、脾俞、肾俞、内关穴。血热加曲池、太冲;血虚加膈俞、血海;肾虚加太溪、复溜。采用平补平泻法。用于治疗先兆流产。 ②先兆流产及习惯性流产出现腹痛症状时,可灸足三里,并配合指压内关、间使穴,能止痛安胎。 ③晚期难免流产及不全流产,为促进子宫收缩及胎儿娩出,可用针刺合谷穴及三阴交穴。 (2)耳针 取子宫、卵巢、肝、脾、肾、胃穴,每次取2~3穴,中等刺激,留针15~20分钟,隔日一次,也可耳穴埋针。用于治疗先兆流产。 (3)灸法 ①灸膝下一寸7壮,治先兆流产。 ②灸足三里,指压内关、间使,治疗先兆流产腹痛。 4.推拿疗法 (1)推拿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脾俞、肾俞,治肾虚、气血亏虚型先兆流产。 (2)取隐白、复溜、章门、太渊、膻中、百会,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均用补法,治疗先兆流产。 5.饮食疗法 (1)肖龙友安胎方:桑寄生30~60克,鸡蛋2~4个。加水共煮,待鸡蛋熟后,敲破皮,使药汁浸入鸡蛋内,再继续煮10分钟即可。喝汤,吃鸡蛋,每日两次。适用于肾虚型胎动不安,或预防性安胎。 (2)糯米阿胶粥:阿胶30克,糯米100克,红糖少许。煮粥,常服。 (3)黄芪粥:黄芪20克,糯米60克,加水煮粥,每日分两次服完。 (摘自《妇产科疾病中西医诊疗技术》) |